而拐枣,这种曾经很不起眼的普普通通的农产品,现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国有很多地方因为规模化种植拐枣,已经成为拐枣之乡,靠着拐枣就实现了经济的飞跃。其中山西省安康市的旬阳县,就凭借种植拐枣实现了小范围的逆袭,拐枣已经成了旬阳特产,以及一张对外交流的名片,既貌不寻常更功不可没。

如果说冬季比较受欢迎的水果,相信枣一定在这个名单里。不管是冬枣红枣,还是阿胶蜜枣,冬季吃枣以及被列进了养生食谱里。但是听过这么多枣,你有没有听说过“拐枣”呢?这个名字中自带字的小伙伴的故事也是相当奇趣呢。

拐啦拐啦拐啦

拐枣,以水当酒,歃血为盟

据说,1935年5月22日,红军先遣部队司令刘伯承、政委聂荣臻与彝族果基家支头人小叶丹(果基约达)在彝海边,在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的过程中,大部分人染上了风湿性关节炎。

在经过大渡河时,彝族兄弟赠送的拐枣酒,使病情得到很大好转,也成为了红军后来抵御严寒的宝药。

不仅送上宝药,小叶丹还派出向导为红军带路,护送红军顺利通过了危机四伏的百里彝区,为红军取得抢占安顺场、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胜利赢得了宝贵时间,从而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的“让朱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美梦。

红军和彝族兄弟,以水当酒,歃血为盟。也成为一段佳话和美谈,以及民族友谊的见证。

拐枣酒,义气担当,友谊的见证

彝族人的确也有采摘野生拐枣,用于酿酒的习俗。

而关于彝族人采拐枣,还有这样一个有趣的场面。在很多彝族聚居区方圆几十公里的深山老林,野生的拐枣树并不多见。有时候一上午也就采摘20斤。

所以彝族人采拐枣,不仅是对抗自然,也是同山里的猴子抢食。为了保护自己的食物,猴群会在山上警告“来犯”的人群,不时还会下来拿石头砸人。

如果一旦遇到猴子来了这一天的采摘计划也就宣告结束了,这不仅仅因为猴子是受保护动物,人不能还手,而且方圆几十公里才十户人家,也根本打不赢一百多只猴子,平时人猴和平相处,只到争“资源”的时候会发生一些激烈的碰撞。不过这也变相说明,野生的拐枣确实来之不易。

别名众多,资历最老

拐枣,为鼠李科枳椇属落叶植物,在书上一般称作“枳椇”,别名:万寿果、俅江枳椇、鸡爪连、金钩梨、金钩子、鸡距子、枸、臭杞子、鸡爪子、龙爪、弯捞捞、蜜爪爪等,客家话叫桔杻,拉丁文名为Hovenia dulcis。

名字里带“枣”的拐枣,本身也枣如其名,和枣、酸枣是一家,因为拐来拐去的 果实形态与万字符“卍”十分相似,故被称万寿果。

拐枣生于海拔2100米以下的开旷地、山坡林缘或疏林中;庭院宅旁常有栽培。 拐枣适应环境能力较强,抗旱,耐寒,又耐较瘠薄的土壤。它喜欢阳光,多生长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沟谷、溪边、路旁或较潮湿的山坡丘陵,适应环境能力较强,抗旱,耐寒,又耐较瘠薄的土壤。常与其它常绿、落叶阔叶树种混生。如土壤深厚肥沃、潮湿,能迅速生长。

拐枣分布广泛,在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各地,甘肃、陕西、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云南、贵州都可以找到它的踪迹。日本、朝鲜、俄罗斯、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和缅甸北部以及喜马拉雅地区也都有分布和生长。每当深秋,拐枣成熟之时,只要用力摇一下树,拐枣就会像雨一样落下来。

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们都对拐枣树有着浓厚的兴趣。苏联有一位学者曾对拐枣树做过不少研究,他认为拐枣在地球上已经有了500万-1000万年的历史,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植物之一。

拐枣,样子怪,资历也最老

虽然样子怪,照样惹人爱

虽然样子有些不走寻常路,但是拐枣在我国还是相当站得住脚的,不仅功效广受肯定,其栽培利受重用的历史也相当久远。

早在《诗经·小雅》中就有:"南山有枸"的诗句。《辞源》中也对拐枣有专门的解释:"枸即枳椇,南山谓之秦岭"。《陆疏》中说:"枸树山木,其状如栌,高大如白杨,枝柯不直,子着枝端,大如指,长数寸,啖之甘美如饴,八九月熟。今官园种之,谓之木蜜"。

古语也有云:"'枳枸来巢',言其味甘,故飞鸟慕而巢之"。《陕西通志》中也曾记述:"华州(即今华县)有万寿果,叶如楸,实稍细于箸头,两头横拐,一名拐枣,紫红色,九月成熟,盖枳棋也"。

晋代的崔豹在《古今注·草木》中记载:“枳椇子,一名树蜜,一名木餳,实形拳曲,花在实外,味甜美如餳蜜。”

《齐民要术·五谷果蓏菜茹非中国物产者》中也引用晋代郭义恭《广志》中对拐枣的描述:“枳柜,叶似蒲柳,子似珊瑚,其味如蜜。十月熟,树乾者美。出南方。邳郯枳柜大如指。”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果三·枳椇》中言:“徐锴注《说文》作枳椇又名枳枸。枸古音为ju。此名来自象形,皆屈曲不伸之意。此树多枝而曲,其子亦卷曲,故以名之。枳椇木高三四丈。叶圆大如桑柘,夏日开花,枝头结实,如鸡爪形,长寸许,纽曲开作二三歧,儼若鸡之足距,嫩时青色,经霜乃黄,嚼之味甘如蜜。”

不仅点名了拐枣的形神味,还特别@它的出处。

拐来拐去小枣子,就是拐枣小伙伴

金元时期的朱丹溪就有用“枳具子”来治疗饮酒过度发热不退的病例。《本草图经》中也说其可败酒味,而大文学家苏东坡在《眉山集》中也以朋友的故事,来突出拐枣在治疗“消渴病”方面的效果。

诗词达人颜真卿在《题杼山癸亭得暮字》中也曾感叹:“山僧狎猿狖,巢鸟来枳椇。俯视何楷台,傍瞻戴颙路。迟回未能下,夕照明村树。”

有人亦从语音变化的关系探讨枳椇一词的演变。说拐枣枝多卷曲,形如鸡距,故有别名鸡距、鸡爪等,称呼中逐渐变化为枳椇。

现代人也多有对拐枣的描写。

比如诗句:“忽有新甜吟枳椇,酿诗重入醉香书”

以及诗歌《霜打拐枣甜》:“

千枝繁,

万叶简。

一行南飞雁,

霜打拐枣甜。

晚上晚,

短信短。

微信难释然,

相约说梦见。”

每一句都画面感满满,让人感受颇丰。

树高马大,“枣”用特殊

高度可以达到10米之多。叶子椭圆形,有3条明显的叶脉;花小,黄绿色。花期6月,果期8-10月。

而我们吃的拐枣其实并非它的果实,而是它肥厚的果柄。拐枣真正的果实是球形的,大如豌豆,坚硬而干燥,如果把果实剖开,可见里面有3个小室,每一室内镶着1枚种子。

虽然我们并不是为它的果实而来,但拐枣果实熟透也可生吃,果肉多浆,无果核,种子裸露在果肉之外,味浆甜略有甘涩,亦可做汤,汤味独特醇香。

做啥都好吃,反正本来就很甜

而拐枣,这种曾经很不起眼的普普通通的农产品,现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国有很多地方因为规模化种植拐枣,已经成为拐枣之乡,靠着拐枣就实现了经济的飞跃。其中山西省安康市的旬阳县,就凭借种植拐枣实现了小范围的逆袭,拐枣已经成了旬阳特产,以及一张对外交流的名片,既貌不寻常更功不可没。

来源: 百度百科·TA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