谣言

注射液纯度高,口服的效果更好。

辟谣

药物治疗疾病非常普遍,无论西医还是中医,药物都是一个重要的治疗手段。晋葛洪在《抱朴子·道意》中说:“屡值疫疠,当得药物之力。”药物在供给临床使用前,都要制成适合于医疗和预防应用的形式,称为药物的剂型。药物剂型有几十种之多,比较常见的有口服剂型、注射剂型、外用剂型等。有些人认为注射液纯度高,口服的效果应该更好,这种说法对不对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来认识一下什么是注射液。注射液亦称液体注射剂,俗称“水针”,属于注射剂的一种。它是将药物配制成溶液(水性或非水性)、悬液或乳浊液,装入安瓿或多剂量容器中而成的制剂。其特点是作用迅速可靠,药物可以不经过消化系统而直接进入血液,因此不会受到消化液、酸碱度、消化酶以及食物等的影响;静脉注射更不需经过吸收过程,可发挥全身或局部定位作用,适用于不宜或不能口服药物的患者。但是注射剂也有局限性,由于研制和生产过程复杂,安全性及机体适应性差,生产成本较高。因此,一般情况下注射液不能随意进行口服,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 从用药安全性来说,注射液不宜口服。

1. 胃肠道刺激

有些药物对胃肠道有强烈刺激作用,口服后会引起恶心、呕吐等反应,不宜口服给药,如治疗血吸虫病的酒石酸锑钾,口服时可引起严重的胃肠道反应,而制成注射剂通过注射给药就可避免这一副作用,较好地发挥药效。有些注射液的溶媒是乙醇、甘油、丙二醇、聚乙二醇或其他化学溶剂,如地西泮注射液、氯霉素注射液、氢化可的松注射液等,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不能口服。

2.药理作用改变

有的药物口服与注射给药的作用完全不同,如硫酸镁口服有导泻作用,而注射则有镇静和抗惊厥作用,要想有效降压必须注射给药。口服硫酸镁针剂后,因为肠道不容易吸收而形成高渗状态,阻止水分吸收,使肠容积增大而刺激肠壁,反射性地使肠蠕动增强,引起导泻作用。一般服用4-6小时后,可引起水泻,大量饮用后作用更快。

3.皮试问题

有些注射液注射前需做皮试,如青霉素类药物等,随意口服可能会引起致命的过敏性休克,切不可随意改为口服使用。

第二, 从用药的有效性来说,注射液不宜口服。

1.口服稳定性差

很多药物之所以制成注射剂,是因为药物在消化道内不稳定,易被破坏失效而达不到预期治疗效果,如青霉素、胰岛素等,口服后会被胃肠道的消化酶破坏,故只能注射,不能口服。

2.胃肠道吸收差

有些药物口服吸收不好,在胃肠道不吸收,或吸收不规则、不完全,达不到有效治疗浓度,如庆大霉素、肝素等在胃肠道内不易被吸收,故不宜口服,而适宜通过注射途径给药。又如柴胡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等,口服后受到胃肠道酸碱度和消化酶的影响,真正能被吸收进入血液中的药物浓度很低,远远不足以发挥有效治疗作用。

第三, 从用药的适宜性来说,注射液也不宜口服。

注射剂适用于不宜口服给药的患者:临床上常遇到神昏、抽搐、惊厥等状态或患消化系统障碍的患者,均不能口服给药,采用注射剂则是有效的给药途径。某些药物不宜口服,有的不易被胃肠道所吸收,有的具有刺激性,有的易被消化液破坏,如制成注射剂可解决之。如果随意将注射剂的给药途径改为口服,则违背了将药物制成注射剂的目的和初衷。此外,注射剂药物的含量普遍大于口服剂型,如果口服,剂量不好掌握,且价格普遍更贵,易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药物剂型和给药方法的选择应以病情特点、治疗目的及药物性质等为依据。同样的药物会有剂型、给药途径、药物吸收的量和速度的差异,随意改变给药途径会影响药物疗效,甚至改变药物作用的性质,因此所谓“注射液纯度高,口服的效果更好”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尽管在临床药物治疗过程中,有极少数情况将注射剂口服用于某些治疗,如庆大霉素注射剂口服,可用于敏感菌的肠道感染和肠道术前准备;去甲肾上腺素注射剂加入适量冷盐水口服,可用于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等,但这些是医生根据病情特点在特定情况下的特殊用法。大众还是应该按照药品说明书用药,不要随意改变给药途径。

辟谣专家:王昕,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药学部,副主任药师

复核专家:靳怡然,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药学部副主任,主任药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来源: 科学辟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