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niponensis)俗称“钻心虫”,属鳞翅目果蛀蛾科。主要为害苹果、桃、梨、枣、山楂等果树。主要分布在北方,在华北每年发生1-2代,以老熟的幼虫在寄主树干周围3-15厘米深的土层内结茧越冬。
形态特征:成虫全体灰褐色,复眼红褐色,前翅前缘中央处有一个近似三角形的蓝黑色大斑,翅面散生一些灰白色鳞片,后缘有一些条纹;后翅灰色,缘毛长,浅灰色。卵椭圆形,中央隆起,表面有皱褶,初产时橙色,后变橙红色或鲜红色;近孵化时为暗红色。幼虫头黄褐色,全体桃红色,初龄幼虫黄白色。蛹黄褐色或黄白色,羽化前变为灰黑色。越冬茧扁圆形,由幼虫吐丝缀合土粒而成,质地紧密;夏茧纺锤形,端部有羽化孔,质地疏松。
桃小食心虫成虫
食心虫卵
桃小食心虫幼虫
为害特点:以幼虫蛀果为害。幼虫孵化后蛀入果实,蛀果孔 常有流胶点,不久干涸呈白色蜡质粉末。幼虫在果内串食果肉,并将粪便排在果内,幼果长成凹凸不平的畸形果,形成“豆沙馅”果。幼虫老熟后,在果面咬一直径2~3mm的圆形脱果孔,虫果容易脱落。
桃小食心虫为害桃果流胶症状
桃小食心虫为害桃果“豆沙果”症状
桃小食心虫为害桃果内部症状
发生规律:桃小食心虫在辽宁每年发生1~2代,在河北、山东则多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作茧越冬,绝大多数分布在树干周围1m范围,5~250px深的表土中。
翌年5月下旬至6月上旬幼虫从越冬茧钻出,6月中旬为出土盛期,雨后出土最多,在地面吐丝缀合细土粒作夏茧并化蛹。
成虫多在夜间飞翔、不远飞,无趋光性。常停落在背阴处的果树枝叶及果园杂草上、羽化后2~3天产卵。卵多产于果实的萼洼、梗洼和果皮的粗糙部位,在叶片背面、果台、芽、果柄等处也有卵产下。第一代孵化盛期6月下旬至7月上旬。幼虫孵化后,在果面爬行不久,一般从果实胴部啃食果皮,然后蛀入果内,先在皮下串食果肉,果面出现凹陷的潜痕,造成畸形果。第2代孵化盛期在8月中旬左右,孵化的幼虫为害至9月脱果入土作茧越冬。
1年发生4-5代,以老熟幼虫在树干裂缝及树皮下结茧越冬。3月份化蛹,4月中旬产卵在桃、李子梢上。
1代幼虫:4月下旬–5月下旬为害桃梢、李子。
2代幼虫:5月下旬 –6月中下旬为害李子、桃梢和杏、山楂果实。
3代幼虫:6月下旬 –7月中下旬为害桃梢为主,一部分为害早熟的梨果、核桃嫩梢。盛期在7月上旬。
4代幼虫:7月下旬 –8月中下旬主要为害核桃、梨、苹果、李子、山楂嫩梢及果实。
5代幼虫:9月中上旬 –10月份主要为害果实。
1-3代主要为害苹果树和桃树、李子树新生嫩梢,一般7月中旬后才转移到其它果树为害。
4-5代蛀食核桃、苹果、山楂、李子的果实及秋稍。
防治方法:
树盘覆地膜。成虫羽化前,可在树冠下地面覆盖地膜,以阻止成虫羽化后飞出。第1代幼虫脱果时,结合压绿肥进行树盘培土消灭一部分夏茧。果实受害后,及时摘除树上虫果和拾净落地虫果。
树上喷药防治卵和初孵幼虫,可在卵果率达1%-2%时,同时发现极少数卵已孵化蛀果,果面有果汁流出时,立即喷药防治。可用药剂:高效氯氟氰菊酯、氯虫苯甲酰胺、灭幼脲、氯虫.高氯氟(微囊悬浮剂)等药剂交替进行喷雾防治。
桃小食心虫的两个防治关键时期:
一是越冬幼虫出土盛期(即第一次诱到桃小食心虫成虫时)开展地面防治;
二是初孵幼虫钻蛀前(诱虫高峰期)喷雾防治。
防治时间是日均温度15℃以上,6月份~7月份第一次有效降雨后18天后,参照作物是胡麻顶上一枝花时,很准确。每7~15天防治两次,药剂选菊脂类或阿维菌素,甲维盐等防治。
此外,7月下旬以后,适时防治二代幼虫。桃小食心虫,可以在钻蛀前用甲维盐,四氯虫酰胺,茚虫威,氯虫苯甲酰胺,苏云金杆菌,康宽等交替使用喷雾防治。
生物防治:利用性诱剂诱杀雄成虫,保护和利用桃小甲腹茧蜂寄生幼虫防治。
物理防治: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安装杀虫灯诱杀。
来源: 农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