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1月20日,我国在海拔4200米的西藏昌都地区发现了一批珍贵的恐龙化石。

在1902年的黑龙江发现了我国第一具恐龙化石之后,在中国的大地上陆续挖掘出了许多属种的恐龙化石。现在我国所拥有的恐龙化石在数量、种类及科学价值等方面在世界恐龙研究上占据了一席之地,成为了“恐龙大国”,得到了世界考古研究人员的一致认同。

这次在海拔高达4200米的地区发现的恐龙化石,是世界上第一次在如此高度的地区发现恐龙化石。这一发现,对于研究青藏高原的隆起、地质发展、板块迁移等方面有积极的作用,同时在研究古生物演化、古地理环境、古气候、古地貌等方面亦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很有可能为恐龙的发展演化历程提供新的见解。

大约在距今约6500万年前一种不知名的原因使得恐龙这种盛极一时的生物在极短的时间内永远消失了,同时消失的还有当时地球上大约50%的生物属和几乎75%的生物种。所以对于恐龙化石的发现、研究,在发现恐龙灭亡原因,了解恐龙当时的生存环境等方面有重要的意义。

在长时间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已经对于化石的形成和保存条件等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首先是生物体本身所具有的一些性质。如相对于无脊椎动物来说,脊椎动物由于其骨骼由矿物质组成,抵御各种破坏作用的能力更强,所以更容易形成化石。其次是生物尸体掩埋的速度和生物遗体的保存条件也影响着化石的形成。生物只有在死后迅速埋藏才有可能形成化石,否则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会被氧化毁坏,又或者被其他动物吞食。除此之外,由于生物体在死后被不同的沉积物所掩埋,导致成为化石的可能性也会产生很大的差异。

随着对于化石,尤其是恐龙化石研究的逐步深入,相信在我们能够不断发现更有价值的信息,寻找到恐龙灭绝的原因,并作出一个令所有人都能够接受的定论。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创新里程碑”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来源: 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