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绒花,雪绒花,清晨迎接我开放。小而白,洁而亮,向我快乐的摇晃。白雪般的花儿愿你芬芳,永远开花生长。雪绒花,雪绒花,永远祝福我家乡。”这首出自老电影《音乐之声》的插曲《雪绒花》,曾经风靡一时,即使在如今的中国,它依然出现在小学的音乐课上,出现在2020年北京电视台的春晚舞台上,为人传唱。
《雪绒花》这首歌曲让我们知晓了一种美好的植物,但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雪绒花”呢?
在欧洲阿尔卑斯山区考察的时候,我一直想要亲眼看看雪绒花。因为,这里是雪绒花的原产地,甚至奥地利和瑞士,干脆把雪绒花当作了国花。在奥地利旧版1先令硬币的背面,是以黄铜灌注的雪绒花形象。在瑞士,我更是看到了很多雪绒花图案:巧克力的包装上、餐巾纸和毛巾上、酸奶盒上、餐厅递菜单用的夹子上,甚至大城市的垃圾桶上都有。然而,考察已过了好几天,直到爬上海拔将近3000米的山坡,我才在石缝里见到了真正的雪绒花。
雪绒花,其植株全部生有白色茸毛,看起来就像是“一朵花”的结构。事实上,它是由许多小花和苞叶群组成的花序——像“花瓣”的部分是白色的苞叶,真正的花很小,数朵聚集在一起,像个小疙瘩。要说它有别样的美,也确实不难看,但白色的花有很多,为什么阿尔卑斯山民们偏偏对它情有独钟?
雪绒花的外文名叫Edelweiss,可以直译为“高贵而洁白”。在《雪绒花》这首歌里,赞颂了它的洁白、明亮等特质,但其实除了寓意纯洁,它还有另一个含义:坚韧。倘使摘一朵雪绒花,夹在日记本里,纵然经过了5年、10年,甚至更久,整个植株也始终能够保持毛茸茸且洁白的形态。而大多数原本鲜艳的花朵,若被夹在书本中变得干枯,时间稍久,通常会变为黯淡的枯黄色。正是由于能够长久不变色,雪绒花被看作永恒的象征,非但在人们心目中可以代表坚贞的爱情,也可用来比喻坚定的信仰或表达对祖国的祝愿。
正是由于这一特征,生活在阿尔卑斯山的人们才格外喜爱雪绒花。曾经的登山者,如果在途中能够看到雪绒花,会感到获得了大山的认可。如今,雪绒花制成的植物标本,衬上纸板,镶在小相框里,可谓是最具特色的纪念品了。
雪绒花之所以干枯之后也不变色,还要归功于它所生长的环境。高山之上,虽然白天日晒强烈,但到了夜晚,温度却会大幅度降低。为了保暖,雪绒花全身披满了紧密排列的白色茸毛。这些犹如棉花的茸毛,可以保证植物体内的温度不会迅速散失。
除了保温,还要防止冻伤。在高海拔地区的夜晚,植物要面临冻伤的危害,雪绒花的应对措施,就是减少体内的水分。这样相当于增加了细胞内的液体浓度,来增加耐寒性。所以,即使鲜活的雪绒花,摸上去手感也比较干涩,与干枯之后的差别不大。
另一个应对高海拔环境的策略,则是让身体变得不那么绿,也就是要降低叶绿素的含量、改变叶绿体的形状和分布。高海拔地区的白天日照强烈,有可能使植物受到光照伤害,降低光合作用的能力和效率,是一种有效的应对措施。很多植物的叶绿体是不规则形的,而雪绒花的叶绿体是圆形,表面积相对变小,而且叶绿体大都集中在细胞中央,这些特征通常出现在高温干旱和水分胁迫条件下。给人的直观感受,则是雪绒花的枝叶并没有那么绿。
相关实验的结果显示,随着海拔增高,雪绒花的光合作用能力也逐渐降低,同时,植物体中的碳元素含量相对降低,而氮、磷元素的含量却相对增高了。这是因为它没有从容的时间用于生长和积累养分,在有限的生长周期内,更需要依靠氮、磷元素来优先保证开花结果,传宗接代。
(作者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
来源: 科普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