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增强医院健康宣教惠民服务精神文化感召力的实践路径及研究分析

富源县人民医院党委办公室主任  章锋

摘要

“健康中国 2030”战略与公立医院党建深化背景下,健康宣教与惠民服务是医院践行“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重要抓手,精神文化感召力则是提升服务实效、凝聚群众信任的关键。本文梳理医院健康宣教同质化、惠民服务短期化、文化与业务脱节等困境,从价值引领、组织协同、载体创新、品牌塑造、长效保障五维度构建党建实践路径,结合某县人民医院“红医惠民・健康同行”案例验证可行性。研究表明,党建可通过价值凝聚、组织赋能、服务落地,将政治优势转化为医院文化“向心力”与服务“感染力”,为医院高质量发展提供精神支撑。

关键词:党建引领;医院;健康宣教;惠民服务;精神文化感召力;实践路径

一、引言

1.1 研究背景

《“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将健康宣教与惠民服务纳入国家健康战略,公立医院作为“主力军”,其服务覆盖面与精准度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健康获得感;精神文化感召力(基于价值认同、情感共鸣的群众认同与职工凝聚力)是服务长效落地的重要动力。2018年《关于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要求“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但实践中部分医院存在健康宣教形式单一、惠民服务短期化、文化建设“贴宣传标语”等问题,感召力弱化。探索党建引领路径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1.2 文献综述

现有研究聚焦“党建+医联体”推动惠民服务,或短视频等宣教渠道,亦有研究强调医院“以患者为中心”的文化内核,但存在三方面不足:一是未将“精神文化感召力”作为党建、服务与文化的纽带;二是党建路径局限于“组织保障”,未深入精神层面;三是案例多聚焦单一环节(如党建+义诊),缺乏“宣教+惠民+文化”一体化设计。本文针对此空白构建路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采用“理论构建—现实分析—路径设计—案例验证” 思路:界定重要概念,梳理文化认同、服务型组织等理论;分析现实困境;提出五维路径;结合某县人民医院案例验证。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法(政策与文献梳理)、案例研究法(深度分析医院实践)、访谈法(获取党务、临床及群众一手资料)、问卷调查法(1200名群众的宣教知晓率与服务满意度调查)。

二、重要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重要概念界定

2.1.1 党建引领

由医院党委牵头,将党的政治、组织、群众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通过制定价值准则、统筹资源、监督实效,引导健康宣教与惠民服务对齐“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目标,重要作用为价值引领、组织协同、监督保障。

2.1.2 健康宣教与惠民服务

健康宣教:医院通过讲座、短视频等载体传播健康知识(如慢性病管理)、倡导健康行为的公益性活动,具专业性与普惠性;惠民服务:针对特殊群体(老年人、偏远地区群众等)推出的免费义诊、远程医疗等便捷低成本服务,重要是“降成本、提可及性”。

2.1.3 精神文化感召力

医院通过价值理念、服务行为、情感互动形成的职工积极性与群众信任度,重要构成包括价值认同(对“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认同)、情感共鸣(人文关怀)、品牌认知(服务品牌记忆)。

2.2 理论基础

2.2.1 文化认同理论

共同价值理念增强组织凝聚力:党建提炼“敬佑生命” 重要价值,对齐职工与服务使命(内部认同),通过党员标准化服务(如耐心问诊)让群众感知文化(外部认同),强化感召力。

2.2.2 服务型党组织理论

党组织以满足服务对象需求为重点:党建通过“党员先锋岗”“意见反馈机制”规范服务流程、调整服务内容,确保服务贴合群众需求,提升实效与感召力。

2.2.3 协同治理理论

多元主体整合资源解决公共问题:党建联动医院党委、社区党支部、基层卫生院党小组,整合医疗、宣传、社区资源,提升宣教覆盖面与惠民服务精准度。

三、医院健康宣教与惠民服务精神文化感召力的现实困境

3.1 健康宣教:形式单一,缺乏共鸣与文化渗透

内容同质化:照搬通用模板,未结合区域疾病特点(如潮湿地区关节炎预防)与人群需求(如老年人慢性病管理),62% 群众认为“内容不实用”;

形式传统:“发宣传手册”占比超70%,互动形式不足,单向灌输导致群众中途离场率高(如高血压讲座离场率45%);

文化融入缺失:未融入“党员带头宣教”等文化元素,无统一标识,群众“记不住”。

3.2 惠民服务:短期化形式化,缺乏长效与温度

长效性不足:80%惠民服务集中于“卫生日”短期义诊,无随访机制,慢性病患者“服务断档”;

协同性弱:多部门缺乏统筹(如义诊无宣传预热),未联动社区,偏远地区覆盖不足;

温度缺失:“重诊疗轻沟通”,流程繁琐(如多次排队),群众体验差。

3.3 精神文化感召力:与业务脱节,缺乏支撑

文化与业务融合不紧密文化建设停留在“挂宣传标语”,党建活动与服务业务无关,职工认为“文化虚、业务实”;

党员服务典型缺失:未宣传党员服务典型(如基层宣教讲师),群众看不到“暖心故事”,情感共鸣不足;

互动不足:文化建设“单向输出”,无群众参与渠道不足(如未征集宣教素材),需求脱节。

四、党建引领增强医院健康宣教与惠民服务精神文化感召力的实践路径

4.1 价值引领:以党建凝魂,筑牢文化根基

提炼融合理念:以“为民服务”为重点,结合医院特色提炼理念(如某县人民医院“红医惠民・健康同行”),通过职工大会、新职工培训渗透;

强化典型引领:开展“党员服务承诺”,要求党员主动宣教、优先服务特殊群体;挖掘“宣教标兵”“惠民先锋”,通过公众号、视频号传播故事;

群众价值渗透:宣教材料、服务点融入理念标识(如“党员服务岗”标牌),党员主动讲解理念内涵,强化群众认同。

4.2 组织协同:以党建聚能,整合资源

构建三级体系:党委成立“健康惠民工作小组”,支部设“服务小分队”(如内科慢性病宣教队),党员明确分工(诊疗、指导、后勤);

跨主体联动:医院党委与社区党支部、公益组织签订共建协议,社区收集需求、公益组织提供人力,医院输出专业资源(如某县医院联动12个社区,2024年宣教24场,覆盖 2.3 万人次);

跨部门协同:每月召开协同会议,宣传部门预热活动、财务简化流程、后勤保障运输,破除“部门壁垒”。

4.3 载体创新:以党建提质,丰富服务

特色宣教载体:组建“党员健康讲师团”(定制化讲座,2024年某医院60场,满意度92%)、“短视频专栏”(1分钟健康知识,播放超100万次)、“健康体验区”(党员指导血压测量、心肺复苏);

精准惠民体系:“常态化义诊”(每周党员下乡,2024 年某医院24次,诊疗3800人,随访1200 慢性病患者)、“特殊群体上门护理”(覆盖150个家庭)、“便捷就医”(优先挂号、线上查结果,等待时间缩短40%);

融入人文关怀:党员用通俗语言宣教(如“血压高伤心肾”),服务中主动询问需求(如义诊提供早餐),设“党员服务驿站”提供热水与手册。

4.4 品牌塑造:以党建立标,强化辨识度

统一视觉标识:设计融合党员徽章与十字的 Logo、“红医惠民・健康同行” 口号、党员徽章,惠民车、手册印标识;

打造活动 IP:“每月5日党员义诊日”“每季健康文化节”“每年惠民成果展”(如某医院文化节吸引1.2万人次);

多渠道传故事:线上“党员服务日记”专栏,线下“品牌故事墙”展示锦旗与照片,增强情感共鸣。

4.5 长效保障:以党建护航,巩固成效

健全制度:制定《党建引领健康惠民实施方案》,明确服务标准(党员讲师需5年临床经验)、考核机制(服务参与度纳入党员评优);建立“群众反馈机制”,2024年某医院整改18项问题,满意度从85%升至95%;

整合资源:划拨“健康惠民基金”(某医院2024年30万元),组建“师资库”“专家库”并培训,配备便携 B 超、移动宣教屏;

数字赋能:建“党建+健康惠民”平台,实现需求对接、服务追溯、数据统计(2024 年某医院处理3200条服务需求,响应时间从24小时缩至6小时)。

五、案例实证

某县人民医院 “红医惠民・健康同行”实践

5.1 案例背景

某县医院2022年前存在宣教覆盖窄、惠民短期化、感召力弱(群众信任度78%)等问题,2022年6月推出“红医惠民・健康同行”品牌,整合服务与文化。

5.2 实践举措

价值引领:200 余名党员签承诺书,宣传“宣教标兵” 张医生(20场社区宣教)、“惠民先锋”李护士(50次上门护理),职工参与积极性从65%升至90%;

组织协同:构建“党委—12支部 —300党员”体系,联动15社区、5个公益组织,2024年宣教24场、义诊48次;

载体创新:32名党员讲师开展讲座,短视频播放120万次,年服务8.6万人次,慢性病随访率85%;

品牌塑造:设计Logo 与口号,文化节吸引1.8万人次,群众品牌认知度从42%升至88%;

长效保障:制定管理办法,每年投入30万元基金,建数字平台处理3200条需求。

5.3 实践成效

宣教成效:2024年覆盖15万人次(2022年2倍),健康知识知晓率从58% 升至82%,慢性病依从性从45%升至75%;

惠民获得感:满意度95%(2022年+ 17%),偏远地区服务占比从30%升至65%,获锦旗120余件;

感召力凸显:党员参与率90%,医院获评“县级文明单位”,群众信任度升至92%,85% 群众主动推荐服务。

六、成效总结与反思

6.1 实践成效总结

形成融合新范式:构建“价值引领—组织协同—载体创新—品牌塑造—长效保障”管理闭环,突破“业务与文化不紧密”;

实现三方共赢:医院提升品牌影响力,职工增强职业认同,群众提升健康获得感;

促进健康中国建设扩大宣教覆盖、均衡医疗资源,践行国家战略。

6.2 研究反思与改进方向

标准化与差异化不足:缺乏行业标准,农村地区服务适配性弱,需制定《党建引领健康惠民方案》,设计“方言手册”“流动义诊车”;

数字化深度不够:平台未实现健康数据共享与智能预测,老年使用率不足30%,需优化适老化设计(语音功能)、深化数据联动;

社会力量参与低:社区、企业参与阶段性,需建“党建 + 社会力量”长效机制(共建基金、志愿者联动)。

七、结论

“健康中国 2030”与党建深化背景下,党建通过“价值引领—组织协同—载体创新—品牌塑造—长效保障”五维路径,可解决医院服务与文化困境。某县人民医院实践表明,党建能转化政治优势为服务与文化优势,实现“服务提质、文化增效、群众受益”。未来需平衡品牌标准与差异、深化数字化、扩大社会参与,让党建引领的健康惠民服务成为增强感召力、支撑健康中国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 "健康中国 2030" 规划纲要 [Z]. 2016.

[2]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 [Z]. 2018.

[3]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千县工程" 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工作方案(2021-2025 年)[Z]. 2021.

[4]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基层卫生健康司. 2024 年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展报告 [R]. 北京: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4. .

[5]张定宇,王建安。县域医联体建设中党建协同机制的构建与应用 [J]. 中国医院管理,2023, 43 (10): 8-11. .

[6] 某县人民医院党委. "红医惠民・健康同行" 品牌建设年度报告(2024)[R]. 2024.

来源: 科普健康一章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