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当一个学生在A校的区块链系统注册了身份,转到B校时还要重新注册?或者不同教育机构的区块链之间互通身份时,隐私泄露怎么办?更别提未来量子计算机可能破解现有加密技术的风险了。近日,我国西安邮电大学和信息工程大学的团队在《Frontier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Electronic Engineering》发表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动态群签名(DGS)的抗量子跨链身份认证方案(DGS-AQCCIDAA),专门解决智慧教育场景中的这些痛点。

什么是跨链身份认证的痛点?

在智慧教育中,每个学校或机构可能都有自己的区块链系统,用于管理学生、教师的身份和教育数据。但这些系统之间往往是“身份孤岛”——用户需要在不同系统重复注册,而且跨链交互时容易泄露隐私。更关键的是,现有加密技术大多无法抵抗量子攻击,未来量子计算机普及后,这些身份数据可能面临安全风险。传统的跨链身份认证方案要么无法保护隐私,要么计算开销大,要么不支持动态管理用户(比如用户加入或退出系统)。

动态群签名:抗量子+隐私保护的双保险

团队的核心创新是用动态群签名技术结合格密码(基于数学格子结构的加密技术,能抵抗量子计算机的攻击)。简单来说,这个方案把跨链系统里的用户组成一个“群”:

  • 匿名认证:用户在跨链认证时用群签名,别人只能验证签名有效,但不知道是谁签的(保护隐私);
  • 可追溯性:只有群管理员(比如中继链节点)能追溯签名者身份,防止匿名被滥用;
  • 动态管理:用户可以随时加入或退出群,管理员用简单的VLR列表就能管理(验证者只需下载列表就能判断身份是否有效);
  • 抗量子攻击:安全性基于格密码中的LWE和ISIS问题——这些问题在数学上很难被量子计算机破解。

同时,方案用**非交互式零知识证明(NIZKP)**保护用户身份隐私:证明者能证明自己有合法身份,但不泄露任何具体信息,就像你能证明自己有钥匙开门,却不用把钥匙给别人看。

实验数据:计算开销比同类方案更低

团队在Intel Core i5处理器上做了实验,对比了他们的方案和Libert等人2016年、Ling等人2017年的方案。结果显示:

  • 计算开销更小:比如签名生成和验证的时间比同类方案更短,哈希函数操作只需11.69ms,高斯采样23.03ms;
  • 公私钥大小不依赖群成员数量:不管群里有多少人,密钥大小都不变,适合大规模应用;
  • 功能更全面:相比其他跨链认证方案,这个方案没有单点故障(中继链机制),能保护身份隐私,支持匿名认证和动态撤销身份。

未来方向

这个方案目前主要针对智慧教育场景,但未来可以扩展到其他领域,比如医疗数据跨链共享、金融交易跨链认证等。团队还计划进一步优化方案的性能,让它更适合大规模应用。

来源: 信息与电子工程前沿FIT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