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发动机内部叶片、燃烧室等核心部件的检修维护,长期面临空间狭窄(部分通道直径仅数十毫米)、结构复杂、操作精度要求极高的痛点。传统刚性机器人因关节间隙大、灵活性不足难以深入,人工检修不仅效率低下(单台发动机检修需数十小时),还存在高温、高压环境下的安全风险。近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团队研发的基于虚拟运动中心(VCM)机制的连续体机器人,为这一行业难题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技术方案:VCM机制与D-LITFP铰链的协同创新
该机器人的核心突破在于VCM机制——一种可整体加工、无需装配的柔性关节。其采用**双叶片式等腰梯形柔性铰链(D-LITFP)**作为基础单元:通过将两个叶片式铰链(LITFP)串联,单个铰链的弯曲角度直接翻倍;再将两个D-LITFP平行排列,既保证了大行程(最大弯曲角度达14.2°),又提升了轴向刚度(1915N/mm,可承受1800N压力,相当于两个成年人重量)。
为精准建模铰链性能,团队引入伪刚体模型(PRB),将柔性结构转化为等效刚性关节进行分析,实验与模型计算误差控制在10%以内,为后续运动控制提供了可靠理论支撑。这种“整体加工+串联增程+平行提刚”的设计,完美平衡了灵活性与稳定性,解决了传统柔性机器人“软则易晃、刚则不柔”的矛盾。
性能验证:高精度与强适应性的双重保障
实验数据显示,该机器人的关键性能指标完全满足航空检修需求:
- 运动精度:重复定位精度达±1.47°(弯曲角度)和±2.46°(方向),可实现毫米级精准操作;
- 运动能力:三自由度连续体结构(C形、S形弯曲及圆周运动),能深入发动机内部复杂通道;
- 结构强度:轴向抗压刚度1915N/mm,可抵御检修过程中的振动与压力,避免变形影响精度。
原型机测试中,机器人成功完成了模拟发动机叶片的清洁、检测等任务,操作效率较人工提升3倍以上,且无接触损伤风险。
行业影响:重塑航空维护模式,延伸至多领域应用
该技术的落地将显著改变航空航天领域的检修模式:
- 效率提升:缩短发动机检修周期,降低航空公司停机成本(单台发动机年停机时间可减少20%);
- 安全升级:替代人工进入高危环境,消除烫伤、机械伤害等风险;
- 场景延伸:未来迷你化版本(直径40mm)可应用于太空舱内部维护、核反应堆管道检测等更极端场景。
北航团队表示,下一步将聚焦机器人的轻量化与智能化,结合视觉导航技术实现自主检修,进一步拓展其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边界。
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于《Higher Education Press》期刊,为连续体机器人在高端装备维护领域的产业化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这一突破不仅填补了国内航空发动机狭窄空间检修机器人的空白,也为全球航空维护技术升级贡献了中国方案。
来源: FME机械工程前沿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Engineering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