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在KTV里自信满满地高歌一曲,或者在语音备忘录里记录下自己的想法,当再次播放录音时,却常常被一个完全陌生,甚至有些“难听”的声音吓到:“这真的是我的声音吗?”
这种普遍的认知差异,常常让人怀疑是不是录音设备出了问题,或者自己的耳朵出了故障。但实际上,这背后隐藏着一个有趣的生理学和物理学原理——我们平时听到的自己,和别人听到的你,走的完全是两条不同的“声音通道”。
这不仅仅是心理作用,而是骨传导与气传导这两种声音感知方式之间的根本性差异。
声音的两种“传播路径”
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首先要明白声音是如何被我们自己和他人感知的。
第一种是气传导。 这是我们最熟悉的声音传播方式。当他人说话时,声波在空气中传播,进入我们的耳道,引起鼓膜振动,并通过中耳的听小骨将振动传递到内耳的耳蜗,最终被大脑解读为声音。当我们听录音时,声音也是通过这种气传导的方式进入我们的耳朵。
第二种是骨传导。 这是我们平时听到自己声音的主要方式。当我们说话时,声带振动不仅会产生通过空气传播的声波,还会直接引起头颅骨的振动。这些振动通过颅骨、骨骼和组织,直接传递到内耳的耳蜗,绕过了外耳和中耳,从而被我们的大脑感知为自己的声音。
想象一下,当你咀嚼食物时,你听到的咀嚼声就主要是骨传导的声音;当你堵住耳朵说话时,你依然能清楚地听到自己的声音,这也是骨传导在起作用。
骨传导与气传导:音质的巨大差异
这两种传播方式,对声音的频率和音色感知有着巨大的影响。
通过骨传导听到的自己,声音听起来通常会更低沉、更丰满、更有力。这是因为骨骼在传导声音时,会强化低频部分的振动,而衰减高频部分。这使得我们的声音在自己的感知中,会显得比实际的音调更低沉。
而通过气传导听到的自己,也就是录音中的声音,则是我们声带振动后通过空气传播的声音,它会忠实地记录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的真实频率和音色。这个声音,才是别人听到的你的真实声音。它通常会比你习惯听到的自己声音更高亢、更单薄,甚至可能带有一些你平时没有察觉到的鼻音或尖锐度。
所以,当你听到录音中的自己,会觉得“陌生”甚至“难听”,并非是你的声音真的变了或者设备失真,而是你第一次通过别人耳朵的“视角”,听到了自己真实的声音。这是一种巨大的认知落差。
为什么会觉得“难听”?
除了物理上的差异,心理因素也加剧了这种“难听”的感觉。
长年累月地,我们的大脑已经习惯了通过骨传导听到的那个“低沉、丰满”的自己。这种声音已经成为了我们自我认知的一部分。当录音回放一个“更高亢、单薄”的自己时,这种强烈的反差会带来一种认知失调,大脑会本能地认为这个声音不是“对的”,甚至带有一丝不适感。
就像你习惯了镜子里的自己,如果突然看到一个经过特殊处理、和镜子中完全不同的自己的照片,可能也会觉得别扭。这与心理上的自我期待和习惯性认知有关。
克服“录音恐惧症”:接受真实的声音
了解了骨传导与气传导的原理后,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录音里的自己。那个“陌生”的声音,才是你真正发出来的,也是别人一直以来听到的你的声音。
与其抱怨录音“难听”,不如把它看作是一个了解自己、改善发音的好机会。通过多听录音,你的大脑会逐渐适应这个“真实”的声音,认知上的落差也会随之减小。
所以,下次再听到录音里的自己,请试着以一种更客观、更科学的态度去聆听。那不是一个“难听”的声音,那只是一个更真实的声音,是你大脑为我们揭示的一个有趣的生理学秘密。
来源: 张天缘的科普号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张天缘的科普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