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院“双培养”机制(把临床、医技业务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骨干)落实的实践路径与探索研究分析
富源县人民医院党委办公室主任 章锋
摘要
本文以基层医院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要求为指引,聚焦“把业务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骨干”的“双培养” 机制,剖析当前基层医院存在的“业务骨干入党意愿低、党员培养针对性不足、机制碎片化”等问题,结合某县级医院实际,从“选拔-培养-考核-任用”闭环构建实践路径,通过“党建+业务”双导师制、分类培养计划、长效保障体系,推动“双培养”从“形式化”转向“实效化”,为基层医院解决“党建与业务融合不紧密”“党员能力断层”提供可复制方案。
关键词:基层医院;双培养机制;业务骨干;党员骨干;党建与业务融合
一、引言
1.1 研究背景
2020年《关于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实施‘双培养’工程,把业务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业务骨干,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医护队伍”;2023年国家卫健委“基层党建质量提升行动”进一步强调“基层医院要结合临床实际,细化‘双培养’流程,避免‘重口号轻落实’”。
当前基层医院(县级及以下)“双培养”存在突出难点问题:一是业务骨干(如临床主治医师、医技重点技师)因 “党建学习占用业务时间”“入党流程复杂”等顾虑,入党意愿不足(调研显示县级医院业务骨干入党申请率仅18%);二是党员培养“一刀切”,多以通用党建知识学习为主,未结合“临床技能提升”“科室管理能力”等骨干业务提升需求;三是缺乏长效机制,培养后未与任用、考核挂钩,导致“培养一阵风,成效难持续”,亟需系统化路径破解。
1.2 研究意义
理论层面,填补基层医院“双培养”机制的细化研究空白,构建“党建引领业务能力提升”的关联模型;实践层面,为基层医院提供“可落地、可量化”的“双培养”操作方案,助力解决“党员队伍老龄化”“业务骨干政治素养薄弱”问题,推动党建成效转化为医疗服务实效(如新技术开展、患者满意度提升)。
二、基层医院“双培养”机制的重点内涵与现存问题
2.1 重点内涵(基于基层医院特性)
“把业务骨干培养成党员”:聚焦基层医院“临床、医技、护理”三大业务领域,选拔“中级以上职称、业务排名前30%、群众评价优良”的骨干(如内科门诊带头人、检验科技术主管),通过政治培养、党性教育,使其成为“政治合格、业务过硬”的党员,解决党员队伍“业务能力弱”的问题;
“把党员培养成业务骨干”:针对基层医院党员“技能单一、管理能力不足”痛点,通过“临床带教、技术攻关、管理实践”,将党员培养为“业务骨干(如新技术带头人)、管理骨干(如科室副主任)、带教骨干(如实习医师导师)”,解决业务队伍“政治素养薄弱”的问题。
2.2 现存问题(基于6家县级医院、12家乡镇卫生院调研,2024年1-10月)
2.2.1 选拔标准模糊,“骨干”与“党员”衔接断层
未明确“业务骨干”选拔量化指标(如仅凭“领导推荐”,未结合“业务考核排名、群众投票”),导致选拔“凭业务工作印象”;
党员培养对象未区分“潜力型”(年轻党员)、“提升型”(资深党员),培养内容无差异(如对刚入职的年轻党员与工作10年的党员开展相同培训)。
2.2.2 培养路径单一,“党建”与“业务”融合不紧
“业务骨干入党”培养:仅开展“每月1次党课”,未结合业务场景(如未组织“党员骨干带教业务骨干”的 “党建+技术”融合活动),导致业务骨干觉得“党建与业务关联不深”;
“党员成骨干”培养:多依赖“外出进修”(基层医院年均仅2-3个名额),缺乏院内自主培养(如未建立“党员技术攻关小组”),培养覆盖面不足(仅15% 的党员参与系统培养)。
2.2.3 机制保障缺失,“培养”与“任用”脱钩
无专项经费:基层医院党建经费占比不足营收的1%,“双培养”活动(如技术培训、带教补贴)依赖“科室自筹”,资源不足导致活动停滞(如某乡镇卫生院“党员带教”计划因无补贴,仅开展2次后终止);
考核激励不足:“双培养”成效未纳入职称晋升、绩效分配(如党员骨干开展新技术未获额外激励,业务骨干入党后未获优先任用),参与积极性低。
2.2.4 基层特色不足,适配性差
照搬三甲医院模式:未结合基层医院“病种单一(以常见病为主)、服务半径小(覆盖乡镇)”特点,培养内容聚焦“疑难病技术”,与实际业务需求脱节(如培养“重症监护技术”,但基层医院极少收治重症患者)。
三、基层医院“双培养”机制落实的实践路径
3.1 第一步:精准选拔——明确“双路径”选拔标准
3.1.1 “业务骨干入党” 选拔:量化指标 + 群众参与
制定《业务骨干入党选拔清单》,明确3项重点指标(均需达标):
指标类型 | 量化要求 | 验证方式 |
业务能力 | 近 2 年业务考核排名前 30%,无医疗差错 | 医务科提供考核数据 |
群众基础 | 同事投票支持率≥80%,患者满意度≥90% | 党支部组织匿名投票、查满意度记录 |
政治素养 | 主动参加党建活动≥3 次 / 年,无违纪记录 | 党务科查活动记录、纪检科核实 |
选拔流程:业务骨干自主申报→党支部初审→医务科 + 群众代表联合复审→党委公示(5 个工作日),确保选拔公平。
3.1.2 “党员成骨干”选拔:分类定位+需求匹配
按党员能力短板分为3类,差异化选拔:
临床骨干型:选拔“35 岁以下、有潜力的年轻党员”(如刚入职的住院医师),目标培养为“常见病诊疗骨干”;
管理骨干型:选拔“工作5年以上、有协调能力的党员”(如科室护士长),目标培养为“科室管理助手”;
带教骨干型:选拔“中级以上职称、经验丰富的党员”(如内科副主任医师),目标培养为 “基层医师带教导师”。
3.2 第二步:融合培养——构建“党建+业务”双导师制
3.2.1 “业务骨干入党”培养:政治+业务双提升
双导师配置:为每位培养对象配“党建导师”(党委班子成员或支部书记,负责政治培养)+“业务导师”(党员骨干医师,负责业务带教),形成“1+1”培养组合;
培养内容(6 个月周期):
政治培养:每月1次“党建+业务”融合学习(如“党史中的医者精神”专题课,结合“业务骨干如何在慢病管理中践行初心”讨论);
业务培养:党员导师带教“重点业务技能”(如基层常见病 “糖尿病规范管理”“骨折手法复位”),要求培养对象每月独立完成10例带教病例,导师全程指导。
3.2.2 “党员成骨干”培养:分类设计+基层适配
针对 3 类培养对象,设计“定制化”培养计划,聚焦基层需求:
骨干类型 | 培养内容 | 实践载体 | 考核目标 |
临床骨干型 | 基层常见病诊疗规范、中医适宜技术 | 参与 “党员常见病诊疗小组”,每月开展 1 次社区义诊 | 独立诊治常见病准确率≥95% |
管理骨干型 | 科室排班、医保报销规范、患者沟通 | 协助科室主任管理 “医保自查”“患者投诉处理” | 科室医保违规率下降 10% |
带教骨干型 | 基层医师带教方法、技能操作规范 | 负责乡镇卫生院进修医师带教,每月开展 1 次技能培训 | 带教对象技能考核通过率≥90% |
3.3 第三步:闭环考核——量化成效+挂钩激励
3.3.1 建立“双维度”考核体系
从“党建素养”“业务能力”双向考核,避免“重业务轻党建”或反之:
党建素养(40%):含“党建学习参与率”“党性分析报告质量”“群众评价”;
业务能力(60%)“业务骨干入党”对象考核“带教病例完成率”“业务排名提升幅度”;“党员成骨干”对象考核 “诊疗准确率”“管理 / 带教成效”。
考核频次:季度考核(侧重过程)+年度总评(侧重结果),考核结果分为 “优秀(≥90 分)、合格(70-89 分)、不合格(<70 分)”。
3.3.2 考核结果与激励强挂钩
职称晋升:年度考核优秀的“双培养”对象,优先推荐职称评审(如县级医院党员骨干考核优秀,可跳过“科室推荐”直接申报中级职称);
绩效分配:设立“双培养专项奖金”,优秀对象每月增发绩效10%(如某党员骨干带教成效突出,月绩效多增800 元);
任用优先:“业务骨干入党” 后表现优秀者,优先任命科室副主任;“党员成骨干”考核优秀者,优先获得外出进修名额(占年度进修名额的60%)。
3.4 第四步:基层适配——结合实际优化内容
聚焦常见病:培养内容以“高血压、糖尿病、骨伤” 等基层高发病种为主,避免 “疑难病技术”(如用“糖尿病中医食疗”替代“重症监护技术”培养);
服务县域需求:将 “双培养”与“医共体建设” 结合,组织“党员骨干下沉乡镇卫生院”,既实践业务技能,又推动基层服务(如党员骨干每月到乡镇开展“慢病管理培训”,同时完成“党员服务基层”党建要求)。
四、保障机制:确保“双培养”长效落地
4.1 组织保障:压实责任
成立“双培养”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院长任双组长,分管党建副书记任副组长,各支部书记为成员,每月召开推进会,解决培养堵点(如资源不足、考核争议);将 “双培养”成效纳入党支部书记年度考核(占比30%),未达标者约谈提醒。
4.2 资源保障:破解短缺
经费保障:明确党建经费中“双培养”专项占比不低于 30%,用于导师补贴(党建导师每月300元、业务导师每月500 元)、培训物料(如技能操作手册印刷)、优秀奖励;
师资保障:建立“双培养”师资库,纳入“上级医院专家(如曲靖市第二人民医院党员骨干)、院内资深党员、乡镇卫生院业务能手”,确保师资覆盖“党建+业务”全领域。
4.3 宣传保障:营造氛围
院内宣传:在门诊大厅、文化长廊、科室文化走廊设“双培养”专栏,展示优秀对象案例(如“党员骨干张 XX:开展糖尿病新疗法,患者满意度提升15%”);
社会宣传:通过县域医共体微信群、乡镇健康讲座,宣传“双培养”成效(如“业务骨干李 XX 入党后,下沉乡镇义诊20 场”),提升群众认可度。
五、实践案例:某县二级医院“双培养”机制成效
5.1 案例基础
某县人民医院为县级二级综合医院,2023年启动“双培养”机制前,存在“业务骨干入党申请率15%、党员骨干占比20%、患者满意度88%”等问题。
5.2 实施成效(2023年10月- 2024年10月)
5.2.1 队伍结构优化
“业务骨干入党”:选拔培养28名业务骨干,其中22人提交入党申请(申请率78.6%),15人发展为预备党员(占年度发展党员总数的60%);
“党员培养成骨干”:35名党员参与培养,28人成长为 “临床骨干(18人)、管理骨干(6人)、带教骨干(4人)”,党员骨干占比从20% 提升至45%。
5.2.2 业务能力提升
临床成效:党员骨干牵头开展“糖尿病规范管理”“骨伤手法复位”等基层适宜技术8项,常见病诊疗准确率从89% 提升至96%;
基层服务:组织“双培养”对象下沉乡镇卫生院23场,培训基层医护120人次,乡镇卫生院常见病诊疗能力提升30%。
5.2.3 群众满意度改善
通过问卷调查(覆盖2000名患者),群众对“党员服务” 的满意度从88% 提升至95%,其中“党员骨干技术好”“业务骨干入党后服务更贴心”成为主要好评点。
六、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基层医院“双培养”机制落实的重点在于“三适配”:适配基层业务需求(聚焦常见病、县域服务病种)、适配队伍特点(分类培养业务骨干与党员)、适配资源现状(低成本、高覆盖)。通过“精准选拔-融合培养-闭环考核-基层适配”路径,可有效解决“入党意愿低、培养脱节、成效难持续”问题,实现“党建强队伍、队伍促业务”的良性循环。
6.2 未来展望
数字化赋能双培养人才:搭建“基层医院双培养线上平台”,开设 “党建+业务”线上课程(如“糖尿病诊疗+党史案例” 微课),解决基层“师资不足、集中培训难”问题;
医联体联动能力提升:推动县级医院与上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建立“双培养”协作,上级医院党员骨干下沉带教,乡镇卫生院“双培养”对象到县级医院进修,形成“上下联动” 培养网络;
长效化建设“双培养”机制落地:将“双培养”机制纳入医院章程,与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融合,确保机制从 “阶段性工作” 转向 “常态化运行”。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 [Z].2020.
[2]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党建质量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 年)[Z].2023.
[3] 王丽。县级医院 “双培养” 机制的实践与思考 [J]. 中国医院管理,2022,42 (11):90-92.
[4] 陈明。基层卫生院党建与业务融合的 “双培养” 路径 [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23,40 (8):598-600.
[5] 李娟。新时代基层医院党员队伍建设的 “双培养” 策略 [J]. 中国医学伦理学,2024,37 (3):278-281.
来源: 科普健康一章锋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科普健康一章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