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矿业大学校史馆,展陈有一幅珍贵的矿界图,系1918年11月冬,英国福公司绘呈的矿界图。该图由福公司崔云卿和中原公司张世忠测绘而成,比例尺为1:21600,是报呈民国政府,界清英国福公司与河南中原公司矿界的依据。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矿界图只是一个文本资料,然而它背后却隐藏着在民国初年,国力孱弱,地方发起的民族独立运动谋求矿权自主与外资入侵的博弈故事。

    一、焦作路矿学堂的举办

    中国矿业大学的前身——焦作路矿学堂,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由来华掠夺资源的英国福公司所创办。依据1897年晚清签订的《河南矿务章程》第13条规定,开矿之日,即办理一所“Mining college”(矿务大学),但福公司一直不愿履行协议内容。经河南地方政府和乡绅多次交涉、斗争,才于1909年勉强于焦作开办矿科,聘请5名矿师,招收20名学生举办学校。

    1912年,因与地方煤窑的矿务纠纷等原因,福公司又单方停止办学资助,导致学校停止招生,引起地方各界不满。

    二、福公司在焦作的矿界纠葛与福中总公司的成立

    福公司攫取焦作矿权,在当地一直是比较抵触的。河南的煤炭开发历史悠久,鹤壁等地有宋代的煤窑遗址,且生产规模较大,到清代末年豫北土窑颇为繁盛。传统手工开采与福公司的工业化开采存在产能差距。福公司修建道清铁路,压榨当地土窑煤炭的运输,导致不正当竞争,双方在利益上的冲突更为凸显。按河南矿务章程规定,对福公司开采范围有严格限定,但福公司向河南巡抚提出扩大矿区的要求,谋求越界采煤,这些矛盾叠加,导致当地爆发谋求矿权自主的护矿运动和因开采边界矛盾形成的“红黄界纠纷”。

    焦作附近的民窑合组成立中原公司与福公司抗衡。后来在袁世凯北洋政府的协调、推动下,1915年,福公司与中原公司合组成立福中总公司,双方达成煤炭开发、煤矿运营的相互谅解。袁世凯的次子袁克文任副督办。福中总公司成立后,福公司和中原公司各自选派技术人员共同厘定矿界。因此便有了这张矿界图。

    三、张广石与福中公司

    中原公司选派的技术人员为张世忠。

    张世忠是焦作路矿学堂首届毕业生一号毕业证的获得者。但他毕业之后,学校因福公司断绝资助,被迫停止招生。1915年,按照福中公司合组成立的协议,双方共同支持举办一所“Mining college(矿务大学)”,因此1915年6月1日,福中总公司成立之日,福中矿务学校(因尚无矿科专业毕业生,故只能称为“学校”)宣布开办,这一天也是中国矿业大学当下的校庆日由来。

    张世忠从路矿学堂毕业后,先是在福公司担任矿师。愤于福公司背信弃义、掠夺华夏矿产、压榨矿工国民,于1916年中原公司成立后,毅然辞职,效力于彰显民族独立、矿权自主的当地实业——中原煤矿公司。张世忠后改名为张广石,“广石”二字合而为“矿”,体现出他“矢志矿业,工程报国”的爱国情怀。

    四、最早的矿大学生测绘史料

    这张矿界图明确了福公司的开采范围,并经双方立木为信,是当时民族企业艰难发展,地方乡贤士绅为挽回矿权,团结一致与外资博弈的成果。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早在焦作路矿学堂时期,学校所开设课程即有《测量学》。首届毕业生张世忠以头等成绩毕业,他参与绘制的这张矿界图,是目前所知最早的矿大毕业生测绘地图,也成为追溯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测绘专业学科史的珍贵史料。

    五、从矿界图到“矿大南湖号”遥感卫星

    正是以这样的早期实践为起点,矿大测绘教育绵延至今。《测量学》始终是核心课程,历经校址变迁与校名更迭,实践教学从未中断。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响应“开发矿业”号召,增设相关专业,培养大批人才。


1934年《私立焦作工学院同学录》中所载测量实习图片

    2023年7月23日,由中国矿业大学、徐工集团牵头设计的中国首颗矿业专用SAR遥感卫星——矿大南湖号(AS-01星),通过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入轨。它标志着中国“智慧矿山星链计划”正式启动,矿业开发进入“空天地模式”。


“矿大南湖号”遥感卫星

    从近代矿界图到现代遥感卫星,凝聚着矿业人报国奉献的奋斗精神。

来源: 中国煤炭科技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