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麋鹿(四不像),你可能会想到它独特的角形、宽大的蹄子,或是湿地中的“咚咚”脚步声。但你知道吗?在它小小的眼眶下方,藏着一对“气味信号站”——眶下腺!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孔,其实是麋鹿社交、求偶甚至生存的关键工具!
发情期的“爱情信号灯”
在繁殖季节,雄性麋鹿的眶下腺会扩张成醒目的黑色斑块,与周围淡色皮毛形成强烈对比。这可不是为了“耍帅”!腺体分泌的信息素会通过这个小孔散发到空气中,雌鹿只需轻轻一嗅,就能判断对方的健康状况、荷尔蒙水平,甚至“情感状态”——简直是动物界的“交友APP”!
更有趣的是,雄鹿还会用眶下腺蹭树干、草丛,留下“气味名片”,宣示领地或吸引异性。科学家发现,腺体分泌物中含特殊化学物质,能传递个体身份信息,避免近亲繁殖,堪称天然“DNA检测仪”!
危机时刻的“防御警报器”
当麋鹿遇到危险(如天敌逼近或同类冲突),眶下腺会瞬间张开,释放强烈气味。这种气味不仅能威慑敌人,还能向同伴传递警报信号:“这里有危险,快跑!”
幼鹿被捕获时,眶下腺也会剧烈扩张,可能是通过气味向母鹿求救,或是试图用刺鼻气味吓退捕食者。就连雌鹿在争斗时,也会用眶下腺的扩张配合头部挤压、碰撞等动作,增强威慑力——堪称“气味+物理”双重防御!
社群等级的“视觉勋章”
在麋鹿群体中,眶下腺的扩张程度还是地位象征!处于领导地位的雄鹿,腺体扩张更明显,颜色更深,仿佛在说:“我是老大,别惹我!”
而从属个体则不敢轻易扩张腺体,避免挑战权威。这种“气味语言”与角斗、吼叫等行为结合,共同维持着群体的等级秩序,比人类职场还复杂!
湿地生存的“环境适应器”
麋鹿生活在沼泽、湿地等潮湿环境,眶下腺的分泌物可能还有抗菌、防感染的作用。潮湿环境中,眼部周围容易滋生细菌,而腺体分泌的油脂或化学物质,或许能形成保护层,减少疾病风险——简直是天然“眼霜”!
冷知识时间:
眶下腺并非麋鹿独有,鹿科动物(如梅花鹿、马鹿)都有,但麋鹿的腺体更显著,可能与湿地生活需求有关。
人工圈养麋鹿的眶下腺分泌可能减少,因为缺乏自然社交压力,印证了其“社交工具”的本质。
下次在动物园或保护区看到麋鹿,不妨仔细观察它眼眶下方的小孔——那里正上演着一场无声却激烈的“气味社交大戏”呢!




来源: 蝌蚪五线谱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蝌蚪五线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