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中医药大学人民医院张思森教授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研究成果


编者按: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肺复苏学专业委员会创始副主委、科创中国50先导技术腹部提压心肺复苏国家药理实验负责人张思森院士科研团队~南方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新技术试验研究成果在世界顶刊CNS之一的Nature子刊今天正式发表。该研究系统探讨了在多发肋骨骨折合并窒息性心脏骤停大鼠模型中,腹部提压心肺复苏(AACD-CPR)的血流动力学效应,为临床胸外按压禁忌或无效时的复苏策略提供了重要实验依据。


·该研究在《Scientific Reports》期刊上发表的相关信息

心脏骤停是临床最危急的状况之一,而多发肋骨骨折患者因胸廓稳定性破坏,常导致传统胸外按压效果不佳甚至无法实施。腹部提压心肺复苏(AACD-CPR) 作为一种基于“腹部泵”机制的新型复苏技术,通过周期性地提拉与按压腹部,形成腹腔压力变化,推动血液循环并辅助通气,实现心与肺同步复苏。

该研究通过建立大鼠多发肋骨骨折合并窒息性心脏骤停模型,对比了AACD-CPR与标准心肺复苏(STD-CPR)在复苏成功率、血流动力学参数及生存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显示,AACD-CPR组在复苏期间右心房舒张压显著降低,复苏后30分钟酸中毒程度更轻,且在自主循环恢复率与240分钟生存率方面与STD-CPR相当,提示AACD-CPR在胸外按压受限的情况下具有替代应用的潜力。

张思森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心肺复苏技术的创新与转化研究,尤其在腹部提压CPR领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与实验经验。本研究进一步从血流动力学角度揭示了AACD-CPR的作用机制,为其在临床中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

该研究得到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 232300420059) 的资助。


【参考文献】

[1] 王立祥. 腹部心肺复苏学[M].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4.

[2] 中国腹部提压心肺复苏协作组. 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专家共识[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3, 22(9): 957-959. DOI: 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3.09.004.

[3]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肺复苏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之腹部提压

心肺复苏临床操作指南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9 年 4 月第 31 卷第 4 期 Chin Crit Care Med,April 2019,Vol.31,No.4

[4]王立祥.开创腹部提压心肺复苏"腹泵"机制研究之路.解放军医学杂志,2014,39(10):767-770.

[5]王立祥,宋维,张思森,等.腹部提压心肺复苏多中心临床实验报告.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7,26(3):333-336.

[6] Sisen Zhang ,Standard versus Abdominal Lifting and Compression CPR,Hindawi Publishing Corporation 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Volume 2016, Article ID 9416908, 8 pages

[7]陈瑞,方奕鹏,王非,王仲,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有效性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临床急诊杂志,2019年20卷2期

[8]王立祥,孟庆义.腹部是心肺复苏"不可或缺"之部位-论胸部与腹部心肺复苏的优势及互补.解放军医学杂志,2017,42(2):117-121.

[9]王立祥,黄子通,余涛等.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与高质量标准心肺复苏[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6,28(12):1057-1058.

[10]季之欣,刘亚华,王立祥,腹部是心脏的第二个“家”.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9年4月第 31 卷第 4 期

[11]张思森、郝义彬、李静.基于仲景理论的现代心肺复苏创新技术. 郑州大学出版社.2020年

[12] 王立祥. 中国心肺复苏生存环[J].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9, 31(5): 536-538. DOI: 10.3760/cma.j.issn.2095-4352.2019.05.003.

报道:张思森、何春来、李静

来源: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