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肺炎日(11月12日)。提到肺炎,大家可能立刻想到高烧、咳脓痰。但今天想提醒大家的,是一种特别会“伪装”的肺炎——“不典型肺炎”。
它症状温和,像场重感冒,极易被忽略或误判,却可能在拖延中悄悄加重,需要我们格外警惕!
一、注意!这些“不起眼”的信号,可能是肺炎
这种肺炎的“狡猾”之处在于,它的症状不按常理出牌[1]。如果你或家人出现以下情况,尤其当“感冒”拖了很久不好时,要高度警惕:
· 发烧不明显:可能是持续的低烧(37.5℃左右),甚至完全不发烧。
· 干咳是主角:表现为阵发性、刺激性的干咳,夜里尤其严重,但痰很少。
· 全身症状突出:感觉异常疲劳、没精神,伴有头痛、肌肉酸痛、喉咙痛。
· 病程拖得长:普通感冒一周左右好转,但它可能缠绵两三周甚至更久,咳嗽反而加重。
【重点人群·特别关注】
· 孩子:可能不咳嗽,仅表现为精神差、不爱玩、呼吸急促(数肚子起伏)。
· 老人:可能不发烧,而是出现精神萎靡、糊涂、食欲骤降、走路发飘等不典型情况[2]。
二、元凶是谁?不是所有肺炎都用同一种药
这种“不典型肺炎”通常由一些特殊病原体引起,最常见的就是肺炎支原体,此外还有病毒等[3]。关键是,治疗普通细菌性肺炎的常用抗生素(如头孢、阿莫西林),对肺炎支原体是无效的[3]!自行用药不仅无效,还可能延误病情。
三、预防是关键:筑起我们的“呼吸防护墙”
1. 接种疫苗,构建基础免疫:这是最经济有效的预防手段!
· 肺炎球菌疫苗:可预防最常见的肺炎链球菌引起的典型重症肺炎。儿童、老人及慢性病患者尤其建议接种[4]。
· 流感疫苗:流感病毒本身会严重削弱呼吸道防御力,极易继发肺炎。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病毒性肺炎及混合感染的重要一环[4]。
2. 好习惯,简单却有效:
· 勤洗手:用流动水+肥皂/免洗洗手液,是切断接触传播的关键。
· 多通风:每天开窗通风,降低室内病原体浓度。
· 戴口罩:在人群密集或密闭的公共场所,佩戴口罩是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好习惯。
· 强体质:均衡营养、充足睡眠、适度锻炼(如快走、慢跑),是抵御一切疾病的基石。
四、万一中招,记住两大治疗原则
1. 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切勿自行诊断用药!让医生通过检查判断病原体,对症下药。
2. 遵嘱服药,吃够疗程:如果确诊为支原体等非典型病原体感染,医生会开具特定药物(如阿奇霉素等)。一定要遵医嘱吃完整个疗程,即使症状好转也不能擅自停药,否则极易复发或产生耐药性[3]。
总结一下:
在咱们这个大家庭里,健康信息互通有无非常重要。请大家多关注家人,特别是老人和孩子的身体状态。如果发现谁“感冒”拖了很久,或者咳嗽得非同寻常,请多一句温暖的提醒:“最近有种不典型的肺炎,症状很像感冒,要不要去医院仔细查查?”
多一份认知,就多一重保护。让我们共同守护好每一扇自由呼吸的窗。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 中国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21年版).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22.
[2]国家卫生健康委,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诊疗指南(2023年版).
[3]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 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疗指南(2023年版). 中华儿科杂志, 2023.
[4]中华预防医学会. 肺炎链球菌性疾病相关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3版). 中国疫苗和免疫, 2023.
来源: 南海经济开发区人民医院 主管护师 练君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京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