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泉州的古街深巷、戏楼庙宇间,总能瞥见丝线纷飞或掌中灵动的身影,那便是承载着千年文脉的泉州木偶戏。作为闽南文化的活化石,它不仅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以《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成为跨越时空的文化信使。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泉州木偶戏主要分为两大瑰宝——提线木偶戏与布袋木偶戏,二者同源而异彩,共同书写着木偶艺术的传奇。
提线木偶戏:悬丝傀儡的千年风雅
泉州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嘉礼戏”,源头可追溯至远古巫文化,最初为“丧家乐”,汉代演变为宾婚嘉会的表演艺术,唐末五代已在泉州地区盛行。宋元时期借着泉州港的繁盛,它与民间信仰、宗教科仪深度绑定,成为民众生命礼俗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明清时期班社林立,更形成专业制作工坊与科班传习制度,技艺日趋成熟。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这门艺术以“精”为魂:木偶身上的丝线可达30余条,每条都牵动着艺人的手指关节,通过独特的“线规”功法,能完成倒酒、舞剑、写字等细腻特技,让木偶真正“活”起来。它还保留着“傀儡调”及300余支传统曲牌,搭配“压脚鼓”“钲锣”等古稀乐器,唱腔古雅兼具“唐风宋韵”。42部“落笼簿”等传统剧目,更封存着闽南方言古读音与民间习俗的鲜活史料,是研究闽南文化的珍贵范本。
布袋木偶戏:掌中乾坤的市井烟火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晋江布袋木偶戏又称“掌中木偶戏”,属南派布袋戏代表,以泉腔演唱,源头可追溯至晋代史料记载,明嘉靖年间由“戏状元”梁炳麟发扬光大,清道光年间已盛行泉南并跨海传入台湾。与提线木偶的典雅不同,它更具市井气息,木偶头雕刻形神兼备,艺人仅凭手掌开合、手指灵动,便能演绎饮酒、吐水等特技,丑角的插科打诨更是风趣幽默,深受民众喜爱。
其剧目丰富多元,既有传统生旦戏、武打戏,也有现代童话剧、成语故事剧,音乐唱腔融合傀儡调、南音与梨园戏元素,剧情曲折、语言生动。新中国成立后,艺人挖掘整理200多个传统剧目与曲牌,让这门艺术焕发新生,如今更有不少年轻人加入传承队伍,通过公益演出等形式延续其活力。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从古代的“沟通人神”到如今的文化交流,泉州木偶戏早已超越艺术本身。它随移民流播至台湾及东南亚,成为连接两岸同胞与海外华侨的文化桥梁;泉州市木偶剧团等团体数十次斩获国际奖项,让这门指尖艺术走向世界。
如今,在泉州的戏台上、街头快闪中,仍能看见丝线飞舞、掌中灵动的身影。这门历经千年未断的非遗,既藏着古人的生活智慧与艺术追求,也在新生代的传承中不断焕新,继续诉说着海丝古城的文化密码。
来源: 福建省泉州市科学技术协会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