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艳红段跃初

“精神病人的幻听是超能力,能听到他人内心想法”——这一说法在生活中并不罕见,就像有人分享的案例:母亲生前总说父亲要害她,多年后父亲忏悔确实用马钱子毒杀了她,便据此认定母亲的幻听是“读心超能力”。但从科学视角来看,这种结论是对现象的误读,混淆了“幻听内容偶然成真”与“超能力存在”的本质区别。要揭开真相,我们需要用严谨的科学方法拆解问题,而非被个别案例的巧合带偏。

 

首先要明确核心前提:幻听是大脑自身的“信号错乱”,而非接收了外部未被察觉的“内心声音” 。现代神经影像学研究早已证实,精神分裂症等疾病引发的幻听,与大脑听觉皮层、前额叶、海马体等区域的异常活动直接相关。当这些区域的神经递质(如多巴胺)分泌失衡,或神经元连接出现紊乱时,大脑会将内部的思维碎片、记忆片段甚至随机神经信号,错误解读为来自外部的“声音”。就像一台信号接收器出了故障,把自身电路的杂音当成了外界的广播,这与“接收他人内心想法”的超能力逻辑完全不同——超能力假设存在“信号发射-接收”的双向通道,而幻听本质是“接收器自身故障导致的内部噪音”。

 

那为何会出现“幻听内容与现实吻合”的巧合?这背后是概率与认知偏差的共同作用。全球精神疾病患者中,约8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会经历幻听,其中部分患者的幻听内容聚焦于人际关系冲突(如被伤害、被背叛)。而现实中,婚姻矛盾、家庭利益纠纷等情况本就普遍存在——据民政部数据,我国离婚纠纷中涉及出轨、财产转移的比例达34%,类似“伴侣加害”的极端案例虽罕见,但在庞大的患者基数与社会事件总量下,必然会出现“幻听内容与现实重合”的情况。这就像彩票中奖:有人中奖不代表存在“预知号码”的超能力,只是概率事件的偶然发生,而人们往往会放大这种巧合,忽略了更多“幻听内容与现实不符”的案例。

 

更关键的是,“读心超能力”本身违背了基本的科学逻辑。人类的思维活动以神经电信号和化学信号为载体,这些信号的传播范围极有限,且能量微弱到无法穿透人体组织形成“可被接收的信号”。如果真存在“读心”机制,必然需要一个能捕捉微弱信号、解码神经信息的“生物装置”,但人体并不存在这样的器官——我们的耳朵只能接收20-20000赫兹的声波,大脑也没有专门处理“他人思维信号”的神经环路。从物理学角度看,思维信号若要被远距离接收,需要克服衰减、干扰等多重障碍,而目前最精密的脑机接口设备,也只能在植入大脑的前提下,捕捉有限的神经信号,更无法实现“无接触读心”。

 

要科学区分“幻听”与“超能力”,需要建立一套多维度的验证体系,而非依赖主观感受或个别案例:

 

第一,神经影像学验证。通过功能性磁共振(fMRI)和脑电图(EEG),重点监测“受试者声称感知到他人思维时的大脑活动”:若所谓“读心”成立,其大脑中与“信号接收”相关的区域(如听觉皮层、颞叶)应出现定向激活,且激活时间需与“被读心者”的思维活动精准同步;而幻听对应的大脑活动,往往表现为多个区域的随机、无序激活,且激活时间与外部他人的思维活动无任何关联性。例如,让“声称具备读心能力”的受试者与他人共处,当他人默默思考特定预设内容时,若受试者声称“听到”该内容,同时脑电图显示其听觉皮层在他人开始思考前就已出现异常激活,则可判定为幻听而非读心——核心依据是,思维尚未产生时,不存在任何可被“接收”的思维信号,所谓“读心”自然无从谈起。

 

第二,双盲对照实验。将“声称有读心能力的患者”、普通精神病人、健康人分为三组,设置“信息发送者”和“信息接收者”:发送者随机思考10个无关词汇(如苹果、桌子),接收者需在隔离环境中“接收”并记录。若患者组的正确率显著高于随机概率(50%以上),且重复实验多次仍保持稳定,才可能存在“读心”的可能性;而实际研究中,这类实验的结果均显示,患者组正确率与随机概率无差异,进一步证实幻听是内部生成的,而非外部接收的。

 

第三,纵向追踪与情境控制。对“幻听内容成真”的案例进行长期追踪,分析幻听出现的时间、内容细节与现实事件的关联:如果是超能力,幻听应能提前、准确地描述未发生的事件细节;而现实中,“成真”的幻听往往是模糊、笼统的(如“他要害我”),且多发生在矛盾已存在的情境中,更像是患者对现实冲突的焦虑、猜忌,通过幻听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案例中母亲的幻听,可能源于对父亲出轨的察觉(潜意识中的线索),而非“听到”父亲的内心想法,父亲的忏悔只是印证了这种潜意识的担忧,而非幻听的“超能力属性”。

 

第四,排除器质性与环境干扰。部分脑部病变(如颞叶肿瘤、脑血管畸形)或环境因素(如噪音、药物副作用)也可能导致“类似幻听的体验”,需通过脑部CT、血液检查等排除这些因素。若排除后仍出现“声称读心”的情况,再进入上述验证环节——因为器质性问题引发的感知异常,本质是生理病变,与超能力无关。

 

科学的本质是“可证伪、可重复、可验证”,而“超能力读心”既无法通过基本的物理、生物学逻辑验证,也无法在严格的实验条件下重复,更无法排除幻听、认知偏差等科学已证实的成因。精神病人的幻听,本质是一种需要治疗的疾病症状,就像发烧、咳嗽是感冒的症状一样,背后有明确的病理机制。将幻听误解为“超能力”,不仅违背科学常识,还可能延误患者的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若得不到及时干预,幻听可能会加重,甚至导致自伤、伤人等极端行为。

 

随着神经科学的发展,我们对幻听的认知正在不断深化:从早期认为“是心理问题”,到如今明确“是神经环路异常”,再到开发出经颅磁刺激(TMS)等针对性治疗手段。未来,通过更精准的大脑调控技术,或许能彻底治愈幻听,让患者摆脱痛苦。而这一切的前提,是我们用科学的视角看待精神疾病,摒弃“超能力”等迷信解读——只有正视疾病的本质,才能为患者提供有效的帮助,也才能推动人类对大脑奥秘的探索不断前行。

 

参考文献:

1、Hallucinations and hearing voices|NHS 

2、Hallucinations|Cleveland Clinic

3、What Are Hallucinations?|webmd

 

来源: 科普文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