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眼病”是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俗称,患者的结膜会呈现出鲜明的充血状态。此病不仅以结膜的高度充血为显著标志,还常常伴随着强烈的异物感、眼泪汪汪、对光线敏感以及眼部分泌物异常增多等一系列令人不适的症状。“红眼病”在我国被列为法定的丙类传染病,其特点是传染性强,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流行。
1.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是由什么引起的?
科学研究显示,引发“红眼病”的主要罪魁祸首是肠道病毒家族中的两位成员:柯萨奇病毒A组24型变异株(简称CVA24v)以及人肠道病毒70型(简称EV-D70)。在少数特定情况下,某些类型的腺病毒也会加入这场“捣乱”,导致“红眼病”的发生。我国“红眼病”也出现多次小规模暴发,特别是在1975年、1979年、1981年和1984年,主要病原体是EV-D70。然而,自1986年以后,我国“红眼病”流行的主要病原体转变为CVA24v。
2.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潜伏期是多长?
发病后2周内传染性最强。潜伏期一般为12~48小时,最长可达6天。
3.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传播途径是什么?
该病主要是通过接触被患者眼部分泌物污染的手、物品或水等而发病,部分患者的咽部或粪便中也存在病毒。
4.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人群易感性如何?
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可以由单一类别病毒单独感染发病,也可发生2种病毒混合感染。病后免疫持久性差,患者病愈后,可以被不同病毒感染而再次发病,亦可能在间隔数年后被同一种病毒再次感染而发病。
5.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临床表现是怎样的?
起病急,潜伏期短 。一般在数时至24小时内发病,双眼可同时起病或先后起病。发病后患者会迅速出现异物感 、眼磨痛、流泪、畏光,以及水样分泌物增多等症状。少数患者还有全身发热、乏力、咽痛及肌肉酸痛等症状。
6.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如何预防?
CVA24v和EV-D70偏爱温暖、潮湿的环境,这样的条件有利于他们的生存与传播。因此,在我国夏秋季,尤其是南方城市,由于气候温暖湿润,成为了 “红眼病”的高发时段,且病例数量相对较多。两种病毒均耐酸、耐乙醚。由于病毒表面没有包膜结构,75%的酒精无法有效灭活它们。因此,在消毒时,我们需要使用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液”,来彻底清洁和消毒物体表面,以切断病毒的传播途径。
目前,针对“红眼病”还没有特效的抗病毒药物。治疗主要集中在缓解症状和预防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上。因此,做好公共卫生监测、开展健康宣教活动,及时发现并隔离患者,成为了预防“红眼病”大规模流行的关键措施。通过这些手段,我们可以有效地降低“红眼病”的传播风险,保护公众的健康安全。
来源: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生命科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