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用段跃初
清晨7点,北京某社区的张阿姨像往常一样走进公园。半年前她还被失眠和肩颈酸痛缠得愁眉不展,如今却能跟着健身队跳完整套广场舞——这不是某款保健品的功劳,而是源于一次“乌龙式”的自我暗示:她误将普通维生素片当成了进口“舒缓剂”,坚持服用的两个月里,竟真的摆脱了困扰许久的不适。
这种“信则灵”的现象,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证实:积极心理暗示并非“玄学”,而是能通过调节神经与激素,实实在在地为健康加分。
一、神经元的“快乐信号”:心理暗示如何激活身体机能
2024年《神经科学期刊》的一项研究显示:当人接收到“正向预期”信息时,大脑前额叶皮层的神经元放电频率会提升30%,这种活跃会同步传递到下丘脑——这个被称为“内分泌总调度室”的区域,会随之分泌更多的多巴胺与内啡肽。
以2023年上海瑞金医院的临床试验为例:研究者将120名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被告知服用的是“新型能量补充剂”(实际为安慰剂),另一组则知晓是普通糖片。持续4周后,“暗示组”患者的血清皮质醇水平(压力激素)下降了21%,而对照组仅下降5%;同时,前者的体力测试得分提升了18分,后者仅提升3分。
“这就像给身体按下了‘优化键’。”该研究负责人李教授解释,积极暗示会让大脑建立“正向反馈回路”:当你相信“这件事对我有好处”,神经元会主动调动身体资源,让肌肉、循环系统进入更高效的状态。
二、激素的“平衡术”:从情绪到免疫的连锁反应
很多人不知道,心理暗示对激素的影响,最终会落在免疫力上。2025年1月,《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发表了一项跨度5年的追踪研究:对3000名中年人的数据统计显示,长期保持“积极自我预期”的人群,其NK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对抗病毒与肿瘤的关键免疫细胞)活性比消极预期者高47%。
武汉的王先生对此深有体会。2022年他被诊断为轻度脂肪肝,医生除了开处方药,还特意叮嘱他:“每天出门散步时,告诉自己‘我的肝脏正在变得更健康’。”坚持一年后复查,他的肝功能指标不仅恢复正常,连困扰多年的季节性过敏也减轻了——医生分析,这是积极暗示降低了炎症因子水平,同时提升了免疫细胞的应答速度。
这种变化的底层逻辑,是心理暗示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调节。当人处于积极预期中,肾上腺分泌的皮质醇会维持在合理范围,既不会因过高抑制免疫,也不会因过低导致身体应激不足。而2024年斯坦福大学的研究进一步发现:长期积极暗示者的甲状腺激素分泌更稳定,基础代谢率也会提升8%-10%,这也是很多人“心态好就不容易胖”的科学依据。
三、生活里的“暗示工具箱”:如何用正向思维为健康赋能
既然积极暗示如此有效,普通人该如何运用?北京协和医院心理科的刘医生给出了3个简单可操作的方法:
“场景锚定法”:比如每天起床后对着镜子说“今天我的身体状态会很好”,同时配合伸懒腰的动作——持续21天后,身体会将“伸懒腰”与“积极预期”绑定,每次做这个动作时,神经元会自动进入活跃状态。2024年某职场健康调研显示,使用该方法的上班族,月度疲劳天数从8天减少到3天。
“细节放大法”:将生活中的小改善归因于积极暗示。比如某天睡眠质量不错,告诉自己“是我昨晚睡前的放松暗示起了作用”,而非单纯归结为“运气好”。这种主动关联,会强化大脑的正向反馈机制。广州某中学的实验表明,用该方法的学生,学期末的体质测试通过率提升了23%。
“群体暗示法”:加入积极的社交圈子。2023年《社会心理学与人格科学》的研究发现,当一个人处于“互相鼓励”的群体中,其心理暗示的效果会提升60%——这也是广场舞、徒步团等社群成员普遍状态更好的原因之一。
需要注意的是,心理暗示并非“包治百病”,而是辅助健康的“增效剂”。2024年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健康生活方式指南》明确指出:积极心理暗示需与合理饮食、规律运动结合,才能发挥最大效用。
四、从“乌龙”到科学:被重新定义的“健康认知”
开头提到的张阿姨,在得知自己吃的是普通维生素后,并没有陷入失落——她反而开始主动学习心理暗示的方法,如今不仅自己状态越来越好,还成了社区里的“心理暗示宣传员”。
这种变化,折射出大众健康认知的升级:从依赖“外部补给”到重视“内部调节”,从追求“立竿见影”到相信“长期正向积累”。正如2025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协同指南》中所说:“积极的心理状态,是成本最低、效果最持久的健康干预方式之一。”
当你下次感到疲惫或不适时,不妨试着对自己说一句:“我的身体正在慢慢变好”——这不是自我安慰,而是给神经元的“加油信号”,是让激素回归平衡的“微调按钮”。毕竟,最好的健康密码,从来都藏在自己的心态里。
来源: 科普文讯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科普文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