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枯木”到“好物”

每一件都藏着民生温度

    漫步在湟水国家湿地公园,你是否留意过那些“特别”的景致?曾经的枯木,如今摇身一变,成了休憩的坐凳、挂物的衣架,甚至是童趣满满的小火车。

    此前公园步道内休憩设施较少,这些新增的木凳由公园内自然枯死的树干切割打磨而成,保留了原木的纹理与自然弧度,既稳固又透着野趣。


    不止是坐凳,沿着步道往前走,安放在广场的“便民衣架”解决了市民锻炼时“物品无处安放”的小难题;一节节枯木拼接成的“小火车”景观成了孩子们的打卡点,原木色的“车厢”“车轮”搭配彩色图画,让枯木多了几分俏皮;就连花坛的围栏、林间的步道,也用截短的枯木段拼接而成。


    这些“枯木改造品”,没有复杂的工艺,却精准踩中了市民的需求点。“我们发现很多市民逛园时需要临时休憩的地方,健身、游玩时随身物品没处放,就想着能不能把这些‘没用的’枯木利用起来,既解决问题,又不破坏公园的自然氛围。”公园工作人员介绍,从构思到制作,团队多次实地查看市民活动轨迹,最终确定了坐凳、衣架、景观等改造方向,让每一件“重生”的枯木都服务于游客。


    如今,这些“重生”的枯木,不仅降低了废弃物处理成本,更成了公园的“生态名片”。枯木的“苍劲”与花草的“鲜活”相映成趣,枯木没有离开自然,只是以另一种方式继续参与着公园的生态循环。


    下次再到公园,不妨放慢脚步,找找这些藏在林间、步道旁的“枯木好物”——你会发现,原来“无用”的枯木,也能在匠心与巧思中,生长出最暖心的“民生温度”。


来源: 青海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管理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