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泉州市观鸟界传来振奋人心的好消息 —— 随着长嘴半蹼鹬被正式收录,泉州市已记录的鸟类种类更新至410种,这一成果不仅丰富了当地的生物多样性档案,更彰显了泉州湿地生态环境的持续向好。


发现经过



此次长嘴半蹼鹬的“正式亮相”,离不开泉州市观鸟学会会员磨牙老师的细致观察。据磨牙老师回忆,发现地点位于石狮湿地公园的荷塘区域,当时这只长嘴半蹼鹬正安静地混在鹤鹬、黑翅长脚鹬与泽鹬的鸟群中,若不仔细辨别其形态特征,很容易与其他涉禽混淆。为确保鉴定准确,后续磨牙老师还联合学会其他成员对观测照片、视频进行了反复核对,同时由学会鸟种组最终确认其身份。

值得一提的是,长嘴半蹼鹬并非首次“到访” 泉州。在此之前,观鸟爱好者曾先后在南安菊江、泉州湾以及此次发现地石狮湿地公园观测到它的踪迹,但受限于观测记录的完整性、鉴定依据的充分性等因素,始终未进入正式收录名单。而此次磨牙老师的观测,不仅捕捉到清晰的个体特征,还记录了其与其他涉禽的混群行为,满足了正式收录的各项标准,最终让这一物种正式加入泉州鸟类家族。

另外,半蹼鹬也在近期正式补录加入泉州鸟类名录。观测数据显示,近年来该鸟种在泉州湾、围头湾等多个区域均有稳定记录。半蹼鹬属于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此次记录使泉州市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增至84种。截至目前,全市国家Ⅰ、Ⅱ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已达105种,占全市鸟类总数的25.61%,占全省国家Ⅰ、Ⅱ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总数的69.08%,珍稀保护种类数量持续位居福建省各地市前列。



半蹼鹬(陈文森 摄)


半蹼鹬繁殖羽(黄宝桐 摄)


物种简介



 形态特征

长嘴半蹼鹬(学名:Limnodromus scolopaceus),是鸻形目鹬科半蹼鹬属的鸟类。身长29cm,体重88-131g。喙长且直,长度约为头部的两倍。繁殖季节成鸟头顶暗色,下体为鲜明的鲑橙色,两侧有细密的黑白条纹,上体呈混合的棕、黑和淡褐色斑点。非繁殖季成鸟全身灰褐色,腹部较淡,胸部与腹部颜色对比明显。亚成鸟总体灰褐色,翼上覆羽有赤色边缘。喙黑色,基部橄榄绿至黄绿色,脚亦为黄绿色。


 生活习性 

长嘴半蹼鹬偏好淡水湿地,如沼泽地和沿海滩涂,尤其在繁殖期选择湿草甸或泥炭沼泽。它们以缝纫机般的动作在浅水中觅食,主要食物包括昆虫幼虫和其他小型水生生物。迁徙期间和冬季,它们出现在多种淡水环境,如湖泊、河流和湿地。


 生长繁殖

长嘴半蹼鹬在北极圈低地至亚北极的湿草甸筑巢,每次产卵四枚,孵化期约20天。雏鸟早熟,出生数小时后即可自行觅食。雄鸟负责照料雏鸟直至它们离巢。




石狮湿地公园作为此次发现的关键地点,一直以来都是泉州重要的鸟类栖息地之一。这里的荷塘、滩涂为涉禽提供了充足的觅食空间和安全的休憩环境,除了此次发现的长嘴半蹼鹬,鹤鹬、黑翅长脚鹬、泽鹬等涉禽更是常客,每年迁徙季节,这里都会成为观鸟爱好者的 “打卡地”。此次长嘴半蹼鹬的正式收录,也从侧面印证了湿地生态保护工作的重要性 —— 良好的湿地生态环境,如藕塘、湿地等区域的保护与维持,可以让越来越多的鸟类选择在此停留、栖息。


此次长嘴半蹼鹬的正式收录,是志愿者、观鸟爱好者及学会监测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未来学会将继续组织会员及志愿者加强对泉州各湿地、山林等区域的鸟类观测,持续完善泉州各区域鸟类资源数据库,同时也希望通过此类发现,让更多人关注鸟类保护、重视生态环境,共同守护泉州的 “鸟语花香”。




来源: 泉州市观鸟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