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感冒发烧了,快给我开点头孢!”生活中,这样的场景并不少见。很多人把抗生素当作“万能神药”,认为感冒发烧、喉咙痛、咳嗽都能靠它“药到病除”。然而,抗生素并非“消炎药”,更不是治疗百病的“万能钥匙”。世界卫生组织(WHO)早已将抗生素滥用列为“全球十大公共卫生威胁”之一。感冒发烧多由病毒引起,而抗生素仅对细菌感染有效,盲目使用不仅无效,还会埋下严重的健康隐患。
一、抗生素:只杀细菌,不抗病毒的“精准武器”
抗生素的诞生是医学史上的里程碑。从青霉素到头孢菌素,这些药物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干扰蛋白质合成等方式,精准杀灭或抑制细菌生长,挽救了无数生命。但抗生素的“精准”也意味着它的“局限”:只对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等微生物有效,对病毒完全无效。
感冒、流感、普通发烧等常见病症中,约90%由病毒引起(如鼻病毒、流感病毒)。此时使用抗生素,不仅无法缓解症状,反而会“误伤”体内正常菌群,破坏微生物平衡。打个比方:抗生素如同针对“特定敌人”的导弹,若敌人是病毒(“隐形战机”),导弹根本无法锁定目标,反而会炸毁己方阵地(肠道菌群、免疫细胞)。
二、滥用抗生素的三大危害,比你想象的更严峻
1. 抗生素耐药性:细菌“进化”成“超级杀手”
滥用抗生素最直接的后果,是加速细菌耐药性的产生。细菌在与抗生素的“对抗”中,会通过基因突变、基因转移等方式进化出耐药能力。当不规范使用抗生素(如剂量不足、疗程不够、种类错误)时,敏感细菌被杀死,耐药细菌却会存活并大量繁殖,形成“耐药菌”。
例如,肺炎克雷伯菌原本对多种抗生素敏感,但长期滥用后,部分菌株已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最后一道防线”)产生耐药性,成为“超级细菌”。一旦感染此类细菌,患者可能面临无药可治的绝境。世界卫生组织警告:若不采取行动,到2050年,耐药菌可能导致每年1000万人死亡,超过癌症。
更可怕的是,耐药基因可通过空气、水、食物在细菌间传播,甚至跨越物种(如养殖业滥用抗生素导致耐药菌通过肉类进入人体)。2023年,我国某医院曾报告一例“全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病例,患者最终因无有效抗生素可用而死亡。这种“耐药危机”并非遥远的科幻,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
2. 个人健康:短期副作用与长期隐患并存
滥用抗生素对个人健康的损害是多维度的:
· 破坏肠道菌群平衡:肠道内存在数万亿细菌,参与消化、免疫、代谢等重要功能。抗生素(尤其是广谱抗生素)会“不分好坏”地杀灭菌群,导致腹泻、便秘、消化不良等问题,甚至诱发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
· 削弱免疫力:肠道菌群是免疫系统的“调节器”,菌群失衡会降低免疫力,使人更易感染病原体。研究表明,儿童时期频繁使用抗生素,未来患哮喘、过敏的风险可能增加30%以上。
· 毒副作用累积:抗生素可能引发肝肾功能损伤(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致耳毒性、肾毒性)、血液系统异常(如氯霉素致再生障碍性贫血)。2022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显示,抗生素相关不良反应占比达18.7%,居所有药物首位。
3. 公共卫生系统:医疗负担剧增,防疫体系受冲击
抗生素滥用给公共卫生系统带来沉重压力:
· 治疗成本飙升:耐药菌感染患者的治疗费用是普通感染的5-10倍。以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为例,其治疗成本比普通金葡菌感染高约2万美元/例,住院时间延长3-5天。
· 医疗资源浪费:无效的抗生素使用占用了大量医疗资源,导致真正需要抗生素的患者(如细菌性肺炎、败血症)面临药物短缺风险。
· 防疫屏障失效:手术、化疗、器官移植等医疗操作依赖抗生素预防感染。若耐药菌广泛传播,这些治疗手段将变得极其危险,甚至被迫暂停。
三、科学用药:这5条“红线”请牢记
避免抗生素滥用,需从每个人的日常行为做起:
1. 不自行购买、不随意服用抗生素
抗生素是处方药,必须凭医生处方购买。感冒发烧时,先通过血常规等检查判断感染类型(病毒或细菌),再遵医嘱用药。例如,细菌性肺炎需用抗生素,而病毒性感冒只需对症治疗(如退烧、补水、休息)。
2. 遵医嘱“足量、足疗程”使用,不擅自停药或增减剂量
部分人症状缓解后立即停药,殊不知此时体内仍有少量耐药菌存活,可能导致感染复发或耐药性增强。反之,自行加大剂量会增加毒副作用风险。
3. 不把抗生素当“消炎药”,拒绝“预防性用药”
抗生素≠消炎药。关节炎、痛风等无菌性炎症需用抗炎药(如布洛芬),而非抗生素。此外,旅行、术后“预防性”服用抗生素毫无意义,反而会破坏菌群平衡。
4. 注意个人卫生,减少感染风险
勤洗手、戴口罩、接种疫苗(如流感疫苗、肺炎疫苗),从源头降低感染概率,减少抗生素使用需求。
5. 关注食品来源,拒绝“抗生素残留”
选择正规渠道的肉类、蛋类,避免食用滥用抗生素的畜禽产品。2020年我国已全面禁止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但消费者仍需提高警惕。
四、结语:耐药性危机,需要每个人的行动
抗生素是人类与细菌战斗的“共同武器”,而非个人私藏的“救命药”。每一次不合理使用,都在为耐药菌“助攻”;每一次科学用药,都是在守护未来的治疗希望。
感冒发烧时,请多一份耐心:先判断病因,再精准用药。这不仅是对自己健康的负责,更是对公共卫生的贡献。正如世界卫生组织所言:“今天不采取行动,明天将无药可用。”让我们共同守护这把“生命钥匙”,为自己,也为下一代留住抗生素的“战斗力”。
作者:张琛羲 乌海市海勃湾区中医医院 药剂科
来源: 四川广播电视报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四川广播电视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