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是内蒙古防沙治沙秋季造林窗口期。在阿拉善腾格里沙漠,当地抓紧栽种梭梭、花棒等治沙苗木,同时引入无人机运输,治沙效率大幅提升。
阿拉善盟地处三大沙漠交汇处,年均降水量不足200毫米,曾是黄沙漫天的生态重灾区。作为“三北”工程核心战场,当地坚持“以水定绿”,用40余年筑起生态屏障。通过围栏封育、飞播造林与人工种草结合,在腾格里、乌兰布和沙漠边缘打造两条总长460公里的 “锁边”防护林带,就像给沙漠套上“绿色缰绳”。截至2024年,累计治沙超9603万亩,森林覆盖率从2.96%升至8.42%,彻底遏制三大沙漠“握手”趋势。
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治沙工人用稻草编织的草方格如金色地毯铺展沙丘,这种“网格固沙法”能有效降低风速,让流沙 “乖乖听话”。搭配种植本土梭梭树,更是形成“生物锁沙网”——三年树龄的梭梭根系可扎入地下4米,单株能固定半亩流沙。阿拉善左旗仅腾格里重点治理区就种梭梭、花棒330余万亩,不仅阻断沙丘侵城,还改善了1.2万农牧民生活环境。这种“工程+生物”的传统模式,成为干旱区治沙的范本。

作为日照资源富集区,阿拉善创新推出“光伏+治沙”模式。内蒙古华电腾格里基地的371万块光伏板,既每年发电17.15亿度满足60万户用电,板下还通过补植沙生植物遏制沙丘移动。这种“板上发电、板下修复、板间种植”的设计,让200万千瓦光伏项目配套治理26.4万亩沙地,实现“生态得绿、能源得电”的双赢。2025年,当地180万千瓦新能源项目正推进,将持续扩大治沙版图。

阿拉善把沙漠变成“聚宝盆”,培育出“梭梭+肉苁蓉”的生态产业链。牧民马奋梅种20余万亩梭梭嫁接肉苁蓉,企业则开发出苁蓉膏、软糖等产品,2024年全盟肉苁蓉产值超20亿元。沙漠文旅更成新亮点,乌兰布和示范区打造“穿沙越海”品牌,推出越野冲沙等十多种项目,游客量连年攀升。这种 “政府引导、企业带动、牧民参与”的模式,让治沙从“输血”变为“造血”。
从草方格到光伏板,从固沙到生金,阿拉善用四十载坚守证明:荒漠里不仅能种出绿色,更能种出希望。2025年,随着470万亩“三北”六期工程的启动,这道北疆绿色长城还在不断延伸。
作者:北京城市学院国际文化与传播学部 刘嘉依
审核:北京城市学院国际文化与传播学部教授、硕士生导师 邓兴军
综合来源:新华社、央视网、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日报、新华社、央广网

来源: 科普中国-科普话强国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科普中国-科普话强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