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一列列满载玉米的专列从黑龙江双鸭山启程,直奔大连港口;辽宁营口港的运粮船舶扬帆起航,沿长江驶向重庆——每年秋粮上市后,这场规模宏大的“粮食迁徙”便会如期上演。“北粮南运”已成为我国粮食流通的基本格局,但其并非自古有之,而是历经了从 “南粮北调”到“北粮南运”的历史性转变。历史上“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记录着千百年来南方作为粮食主产区、粮食从南向北调配的景象,直至2005年,北方粮食产量首次超过南方,彻底逆转了流通方向。


这一格局的形成,是自然、科技与市场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生产端看,北方耕地资源丰富,大平原适宜机械化作业,加之农田水利设施完善与科技赋能,粮食产能持续攀升。以产粮第一大省黑龙江为例,近20年粮食产量增长1.6倍,2023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 70.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而南方受工业化、城镇化影响,大量劳动力外流,部分农田改种经济作物,有效播种面积减少。从需求端看,南方5个粮食主销区缺口显著,广东人均粮食占有量仅101公斤,福建粮食自给率仅21%,需大量从北方调入。

如今,一张“铁水联运、多点发力”的物流网络,支撑着“北粮南运”高效运转。铁路作为核心通道,通过专用线建设与班列优化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辽宁省已开设142条粮食物流专用线,吉林扶余营业站日均发运粮食50余车,采用优先配空、传送带装车等措施,实现“头天请车、次日装车”。同时,铁路与港口联动打造多式联运班列,长春、白城至大连港、营口港的班列实现 “定班期、定线路”,10月份以来仅国铁沈阳局就通过此模式运输粮食116.4万吨,同比增长56.6%。海运则不断延伸覆盖范围,营口港航线已从湖北宜昌延伸至重庆,形成“海运通沿海、江运达内陆”的格局。


尽管 “北粮南运” 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但也暗藏多重挑战。国土 “三调”显示,2009-2019 年南方耕地减少1.49亿亩,耕地分布重心北移,而北方新增耕地70%位于400毫米降水量以下的缺水地区,依赖地下水灌溉加剧生态压力。同时,产销区失衡可能引发粮食流通风险。对此,国家已出台政策优化耕地布局,南方有序恢复流失耕地,遏制格局加剧势头。专家指出,粮食问题需兼顾经济、粮食与生态安全,推动生产布局合理化,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稳、更可持续。

作者:北京城市学院国际文化与传播学部 刘嘉依

审核:北京城市学院国际文化与传播学部教授、硕士生导师  邓兴军

综合来源:新华社、光明网、中国网


来源: 科普中国-科普话强国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