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为零碳交通就是“不开车”,其实它是通过技术、能源、管理革新,让交通全链条碳排放最小化。交通运输部明确,这需要打通“交通+能源”的融合路径,比如给公路装光伏板、让船舶烧清洁能源,甚至让停车场变成 “储能站”。简单说,就是让交通工具从“吃油排碳”变成“用绿电、少排放”,最终实现交通领域的碳中和目标。

为了尽快实现零碳交通的目标,人们纷纷挖掘现有交通设施的潜力。以往只是停车休息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实际上也藏着零碳玄机。在承平高速公路雾灵山服务区,屋顶、边坡全铺了光伏板,不仅能满足服务区自身用电,还能给过往电动车充电。这种“交能融合”模式是中交集团的创新实践,通过“同步设计、建设、运营” 机制,让公路从“能源消耗者”变成“能源生产者”。


还有榆佳高速公路的微电网系统,它能把光伏发的电储起来,配合智能平台实时调控,就算遇到极端天气也能稳定供能。截至2025年,这类项目已实现近10万千瓦装机容量,每年能减少碳排放100万吨,相当于种了550万棵树。

在新技术的加持下,船舶通过换能在零碳交通方面表现出色。有的实现了“零排放”,如山东新能船业的2000吨级纯电船舶,航行时没有柴油机轰鸣,也不排一滴油污,真正实现 “零排放、零噪音”。有的将传统燃料更换为清洁能源,像5000吨级LNG货船,每年就能减少634吨二氧化碳排放,效果堪比种了3万棵树。

现在运河沿线已建起LNG加注站和岸电网络,船舶靠港时不用开发电机,直接插电就能补给,一天能减少21吨碳排放。出海的汽车运输船也在减碳。2025年交付的“远海口”轮,是全国最大的光伏 + LNG双燃料船,船上装了302.8千瓦光伏系统,一年发电41万度,还能用液化天然气做动力。和传统油船比,它的碳排放减少27%,硫化物排放几乎为零。政策也在为零碳交通助力。比如山东省从2025年4月起,给新能源船舶免过闸费,还优先安排通航。

作者:北京城市学院国际文化与传播学部 刘嘉依

审核:北京城市学院国际文化与传播学部教授、硕士生导师  邓兴军

综合来源:新华网、中国交通新闻网、大众新闻、央视新闻


来源: 科普中国-科普话强国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