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礁虽仅占全球海洋面积的0.2%,却孕育着25%的海洋生物,被誉为“海洋热带雨林”,它还能抵御海浪侵蚀、保护海岸线,是沿海生态的“天然屏障”。
我国南海珊瑚礁资源丰富,分布着造礁石珊瑚200多种,但受全球变暖、海洋污染、过度捕捞等影响,近 30 年来部分海域珊瑚礁覆盖率下降超50%,生态功能岌岌可危,珊瑚礁修复已成为海洋生态保护的重要课题。
当前主流的珊瑚礁修复技术,已形成“人工培育+原位修复”的完整体系。
在培育阶段,科研人员通过“珊瑚断枝扦插”“有性繁殖”两种方式培育幼苗:前者将健康珊瑚枝条固定在特制基底上,成活率可达80%以上;后者收集珊瑚卵和精子,在实验室培育出幼虫后投放至海域,更利于维持基因多样性。
原位修复则创新采用“珊瑚礁生态混凝土”“人工礁体”等载体,比如我国自主研发的生态混凝土,能模拟珊瑚自然生长环境,吸引浮游生物附着,为珊瑚幼苗提供养分,加速修复进程。
我国已在多个海域开展珊瑚礁修复实践,取得显著成效。在海南三亚亚龙湾,科研团队采用 “生态混凝土+断枝移植”技术,仅3年就使修复区珊瑚覆盖率从10%提升至40%,鱼类种类增加30余种;广东徐闻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建立“珊瑚苗圃”,培育出10万余株珊瑚幼苗,成功修复受损海域 1200 多亩;南海西沙群岛则创新运用 “人工礁体+珊瑚移植”模式,构建起稳定的珊瑚礁生态系统,为海龟、热带鱼等生物提供了栖息地。
珊瑚礁修复是一项长期工程,需技术创新与全民保护相结合。目前,我国科研团队正研发 “珊瑚基因编辑”“智能化监测”等新技术:通过编辑珊瑚抗高温基因,提升其应对全球变暖的能力;利用卫星遥感、水下机器人构建“珊瑚礁监测网络”,实时掌握修复区生态变化。同时,保护珊瑚礁也需要公众参与,比如减少使用含磷洗涤剂、不购买珊瑚制品、参与志愿潜水清理等。只有形成“政府主导、科研支撑、公众参与”的保护格局,才能让珊瑚礁这一“海洋瑰宝”持续焕发活力。
作者:北京城市学院国际文化与传播学部 刘嘉依
审核:北京城市学院国际文化与传播学部教授、硕士生导师 邓兴军
综合来源:新华社、光明网、人民网、央视网

来源: 科普中国-科普话强国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科普中国-科普话强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