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中国人》封面人物:付永强

能源是驱动现代文明的动力引擎,更是国家发展的战略基石。在新中国76载奋进征程中,从“贫油国”到能源生产消费第一大国,这条波澜壮阔的跨越之路,镌刻着无数石油人将能源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坚定信念。当勘探开发的触角挺进地下深地禁区,当页岩气革命改写全球能源版图,新一代能源人正以科技创新的铁肩,扛起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任。

在这支铁军队伍中,付永强用20余年光阴在油气开发的战场上刻下奋斗的年轮。从技术员到管理者,他始终保持着那份赤子之心——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让科技穿透岩层壁垒。2023年金秋履新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以下称“勘探院”)副院长之际,这位石油人的足迹已踏遍四川盆地川渝油气田的沟壑山岭、渤海之滨大港油田的盐碱滩,笔记本里密密麻麻记录着井下工具的创新参数、压裂工艺的优化方案。

面对“双碳”目标下的能源变革,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付永强办公室的灯光常常亮至凌晨,他不单是会议室里倾听意见的决策者,更是带着团队在油气田解密“甜点区”的工程尖兵,是深夜与国内外油服专家论证创新技术的科技先锋。墙上的勘探地图标注着他的前行方向:纵向打通“基础研究—现场试验—工业化应用”的创新链,横向构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协同网,他致力于让科技成果跃出图纸、走出实验室,加速奔赴生产一线。

“能源保障和安全是须臾不可忽视的‘国之大者’。”面对油气高质量发展要求,付永强深知责任重大。站在新起点,以新质生产力驱动技术革命,破除传统工程思维定式;以融合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整合人才、技术、资金优势攻克“卡脖子”难题;以系统思维驱动安全发展,构建全链条风险防控体系,心怀科技报国的执着追求,付永强正让创新之火在自己深耕的“责任田”上燎原。

从天山脚下到长江之滨,从嘉陵江畔到渤海湾,用科技创新的钥匙,付永强和团队执着破解大地深处的能量封印。当钻头突破地层的那一刻,人们看到的不仅是地下涌动的黑色黄金,更是一代代石油人薪火相传的报国情怀。

初心如磐——赓续荣光启新程

付永强的石油记忆始于天山脚下的克拉玛依油田。作为“油二代”,他自幼在钻塔林立的戈壁滩奔跑。父辈工装上的原油硬痂与前辈们“安下心、扎下根、不出油、不死心”的誓言,在他心中烙下能源报国的印记。这份传承引领他跨越三千公里山河,从西北油城走进西南石油大学,在油田开发专业本硕博十载求索中淬炼出深厚的理论根基。


▲付永强

2003年博士毕业,付永强选择从国际油服巨头斯伦贝谢科技服务(北京)有限公司起步,在全球化视野中积蓄能量。两年后他毅然回归祖国油气主战场,在西南油气田公司博士后工作站深耕低渗透储层改造技术研究,出站后在西南油气田公司采气工程研究院从事钻完井及酸化压裂方向的研究与生产管理工作。2014年,西南油气田公司成立页岩气开发事业部,至此付永强开启与中国非常规油气革命同频共振的十余年征程。

当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石油”)首个页岩气储层改造高级技术专家的聘书交到付永强手中时,眼前的技术重托与前辈的奋斗轨迹产生了链接。他带领团队接连突破行业里程碑:从国内首口页岩气井威201井的压裂设计,到中石油第一个10亿立方米长宁页岩气田开发方案中工程技术方案的编制;从中石油与英国石油公司(BP)深层页岩气联合项目的技术攻关,到西南百亿页岩气田建设现场的前沿指挥,他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带领团队将四川盆地“甜点区”的理论构想转化为规模产能。其间他曾代表中石油3次站上国际能源舞台——在第11届国际石油技术大会、第22届世界石油大会和第25届世界天然气大会上,他的技术报告始终贯穿着中国石油人“安下心、扎下根”的精神内核和自信自立、合作共赢的包容胸襟。

深耕页岩气领域的十余年间,付永强的角色在学者与管理者的双轨间持续演进。他曾担任过中国石油学会第八届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煤层气、页岩气学组委员及四川省第一届页岩气产业科技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石油标准化委员会非常规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目前仍在担任自然资源部页岩气资源勘查重点实验室、页岩气勘探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学术委员。这些学术积淀与他在西南油气田公司的实战管理形成深度互哺,技术标准的理论框架始终在与钻机的轰鸣声对话。

在西南油气田公司从事科研及生产管理工作17年,2022年7月,随着中石油总工程师遴选机制的改革,付永强调任大港油田公司任党委委员、总工程师,分管工程技术、地面建设、页岩油、天然气及对外合作等相关工作,将页岩气开发经验注入渤海湾的页岩油革命中。2023年10月,他带着更加广阔的能源开发视野重返科研中枢,出任勘探院副院长、安全总监,分管工程技术等相关工作。职务调整的背后,是从生产一线到战略智库的螺旋式成长轨迹,更是新时代石油人“顶天立地”的责任传承——既要破解地宫深处的能量密码,也要构筑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支点。

从压裂技术员成长为勘探院副院长,付永强的每次蜕变都浸润着前辈和导师的心血。如今肩负中石油工程技术攻关重任,他心中依然时常想起克拉玛依油田的旧时场景,那是初心如磐的坐标,亦是能源报国精神的接力传承。正如付永强在采访中所言:“从新疆大地汲取的石油基因,终将在新时代能源革命中绽放新的光芒。”

时不我待——立当下谋长远

在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纵深推进的历史方位中,勘探院科技工作者始终以科技报国的赤子之心勇攀能源技术高峰。作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科技力量,全体干部员工正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在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中彰显使命价值,为建设基业长青的世界一流企业注入澎湃创新动能。

自2023年10月履新以来,付永强始终保持时不我待的紧迫意识,将个人奋斗的坐标融入能源强国建设大局。面对“十四五”规划攻坚与能源安全新战略实施十周年的特殊历史节点,他带领工程研发团队深入贯彻中石油决策部署,以主题教育“转观念、勇创新、强管理、创一流”的核心要义为行动指南,系统推进科研管理体系革新。通过构建党建与科研深度融合的工作机制,他将政治理论学习转化为破解技术瓶颈的实践智慧,在基层党支部培育出科研攻关与队伍建设双促进的创新生态。在党建引领下,团队全体员工踔厉奋发,取得了一批亮点成果,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


▲付永强(中)参加第二十届世界石油大会技术交流

团队聚焦油气田高质量发展需求,在采油采气、储层改造等核心领域系统布局七大支撑技术体系和四大前瞻技术方向,成功推动一批国家和中石油重大项目顺利开题立项,实现科研范式从“能力导向型”向“需求驱动型”的战略升级。

在跨区域创新联合体建设中,团队深度参与西南油气田川渝原油上产百万吨产能基地建设、长庆油田长7国家级页岩油示范区效益开发等国家战略工程,通过前后方联动机制优化升级技术方案、提高现场实施水平,全面开创高质量科研新局面。团队创新研发智能采油采气、精细排采等技术,成功研制烷基脒表面活性剂等油田化学新材料,迭代升级FrSmart、PetroPE等自主软件系统,超前布局超深井举升、液固自转换无砂压裂液、纳米驱油等前沿技术研发,科技创新的核心竞争力持续增强。

践行“生聚理用”人才培养机制,加快科技人才培养,团队推荐优秀干部人才赴长庆、吉林、冀东等油田公司挂职,在实践中锻炼成长;依托专家打造创新团队,鼓励年轻人担项目、下现场、进实验室,形成了良好的传帮带工作格局。面对繁重的科研任务和艰苦的现场环境,团队成员不畏艰难、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团结奋斗的工作作风完美诠释了“铁人精神”的内涵。

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科研人员以铁人精神攻坚克难:智能采油专家赵捍军带领团队加强技术顶层设计、推动核心技术攻关、加大成果转化,打造了6个智能采油采气示范区;压裂技术专家王欣、杨立峰带领团队突破“卡脖子”技术,成功研发完全自主的国产化储层改造软件FrSmart;鄂尔多斯盆地研究中心冯乃超年均驻现场超240天,成为油田公司信赖的技术管家。

尤其令人感动的是四川盆地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卢斌,在妻子临产紧急送医时仍坚守岗位完成紧急工作;智能控制与装备研究所王晓琦,立足实验室基础研究,十年如一日坚持创新,先后获得中央企业“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数字化转型先锋张绍辉,实现井下作业监督数字化转型从0到1的突破;物探钻井工程造价管理中心张云怡,带领课题组承担中石油发展计划部、油气和新能源分公司课题十余项,获勘探院“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这些先进典型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石油科技工作者的责任担当。

“认真落实中石油决策部署,攻坚啃硬,团队取得成果亮点纷呈,但面对科技自立自强迫切要求和油气勘探开发面临的严峻形势,作为油气田高质量勘探开发的核心支撑,工程技术团队必须强化‘逆水行舟’的危机意识。”付永强坦言。

面对油气勘探领域新挑战,付永强以“痛点思维”破局。调任勘探院伊始,付永强即围绕主管业务开展全方位、多层次调查研究。2023年,他深入主管的质量健康安全环保部、7个工程一路研究所、2个靠前支撑盆地研究中心开展调研,了解安全生产现状和存在安全隐患,掌握各研究所发展定位、技术特色、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等情况。2024年春节,他又带领工程团队班子成员赴大庆、长庆、西南等7个油气田公司进行实地调研,深入了解油气田公司的技术需求,其间还组织与美国贝克休斯公司、百勤石油技术有限公司等国内外知名大油气公司进行技术交流,对工程团队的技术现状进行对标分析。

付永强在深入调研中清醒认识到,面对“深非低老”油气田开发复杂度升级与科技自立自强双重挑战,团队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转型期:“新技术、新产品、新软件”等科技成果转化存在“酒香巷深”困境,创新成果的市场穿透力亟待提升;专业协同“孤岛效应”制约着复杂油气藏的系统化攻关,亟待构建“工艺—工具—药剂—装备”系统化、一体化工程技术全链条解决方案;实验室设备新度系数不足、科研人员下实验室积极性不高与人才“青黄不接”形成叠加压力,骨干人员进入退休高峰期,核心业务人员短缺,科研根基面临松动风险;员工安全风险研判预警能力存在不足,部分设备设施老旧老化、检验检查力度不够等安全风险防控网的薄弱环节更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健全组织机构迫在眉睫。

为此,付永强擘画了“立当下,谋长远”的系统改革方案。以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牵引,将实验室能级跃升工程与人才生态再造计划双轮驱动,通过重构“基础研究—中试转化—产业应用”创新链破除成果转化梗阻;创新“跨界协同+揭榜挂帅”机制破解专业壁垒,打造适应非常规油气开发的“技术集成包”;同步推进“银龄智库激活”与“青年科技新星”培育工程,构建“思想淬炼+油田淬火+项目淬锋”的人才成长熔炉;在安全维度上,加快推进各项安全生产工作标准化和规范化,切实提升全员安全生产责任意识,同时加强承包商安全培训和作业风险识别、全员安全隐患排查、野外考察应急管理等工作,以问题为导向推动安全工作高质量完成,让安全生产成为科技创新的坚实底座。这一系列举措既着眼解决燃眉之急,更致力于培育新质生产力,通过科技创新与管理变革的深度融合,推动团队从“支撑保障型”向“价值创造型”跨越,在端牢能源饭碗的征程中扛起硬核担当。

站在能源革命与科技革命交汇的历史方位,付永强带领这支科技铁军正以“能源报国”的赤子之心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战略指引.。他们将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锻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以数字化转型构建智慧能源新生态,以绿色低碳技术引领能源革命,全力支撑中石油建设基业长青的世界一流企业,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壮阔征程中谱写新时代的石油华章。

锐意革新——心怀“国之大者”

伴随党的二十大对低碳绿色发展做出的清晰规划,《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提出,“新质生产力”在国家治理话语体系中凸显战略价值,国家层面进一步为能源行业指明了方向,同时对未来油气行业向低碳节能化、信息智能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目标。

做好技术发展系统规划和布局,培育新质生产力,付永强带领团队以提高智能化生产水平为目标,打造智能间抽、智能分注、FrSmart、PetroPE等一批优势软硬件技术产品,加强自动化井下作业技术攻关,助力剩余储量高效挖潜,确保支撑当前;同时开发缝网体积可控的无水、无砂压裂技术,深化智慧采油井筒工艺技术研究,全面形成智慧注水、智慧注气等井筒工艺技术体系,确保引领未来。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FrSmart软件研发团队走在林荫道上

尤其地质工程一体化压裂优化设计软件FrSmart的研发,高质高效地实现了国产压裂优化设计软件零的突破,填补了国内空白。“工业软件是解决压裂工程问题核心技术的有形化载体,是实现复杂地质条件下高质量压裂的必备工具。长期以来,我国压裂软件全部依靠国外进口,购置成本高,同时面临国外技术封锁及数据安全等多重风险。”付永强介绍。

在油气行业数字化转型与低碳化变革交汇的背景下,付永强兼具国际油服公司与国内油田开采院所多重工作背景,对软件开发工作的早年积累,让他对此有了多维度的实践认知。早年在斯伦贝谢科技服务(北京)有限公司从事专业软件现场应用与测试工作期间,他深深体会到工业软件与现场工艺流程深度融合、软件功能与实际需求转化能力的重要性,更建立起“以用户视角反推技术开发”的思维范式。转入西南油气田公司从事现场研究工作后,通过大量参与油气田开发方案设计与动态分析,他进一步积累了对油气藏工程专业领域的业务理解,这种职业轨迹为他如今作为项目长在勘探院主导FrSmart软件研发与升级提供了独特优势——既深谙油田工程在产能预测、压力系统分析等核心业务中的痛点,又能精准把握软件工程实现的技术路径。

为打破压裂软件关键技术的国外垄断,研发满足中国需求的压裂软件,2018年10月,中石油设立中长期研发目标,由科技管理部组织,设立压裂软件研发专题,压裂优化软件预研起步;2020年6月,中石油将“体积压裂优化设计软件”列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并通过“揭榜挂帅”的科研组织模式,征集软件研发项目团队。

勘探院压裂酸化技术中心地质工程一体化科室团队联手多家单位成功揭榜“体积压裂优化设计软件”项目。对标国际一流软件,本着“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理念,团队充分发挥中石油优势,加大攻关,向软件研发“亮剑”,努力打造能代表中石油理论、技术发展新成果的精品工程。

在付永强、首席技术专家王欣带领下,团队成员不惧难题挑战,从国内常规和非常规油气藏改造生产需求出发,对创新解决软件研发难点问题上下求索、博采众长,在开发过程中不断推动软件持续迭代升级。

2022年1月27日,团队在北京正式发布了FrSmart1.0 Beta版,这款软件实现了常规、非常规等多种油气藏类型的直井、定向井、水平井等单井压裂优化设计功能,非平面全三维裂缝模拟模型紧跟国际先进水平。成果实现了国产化软件里程碑式的突破,仅能依靠引进国外软件做压裂设计的历史一去不复返。自FrSmart1.0 Beta版发布后,团队按照现场需求和应用反馈,以地质工程一体化工作流程为主线,不断完善各大功能模块,快速升级核心功能。

2023年11月23日,FrSmart1.0版正式发布。它的发布为国内主要油气公司的国内外油田区块优化设计提供了国产化工具,助力油气公司高质量发展更上一层楼。它从单井压裂优化设计,快速跨入平台多井地质工程一体化压裂优化设计时代,能够解决目前绝大多数油气藏、多种井型及平台井工厂化的压裂模拟和产能模拟面临的技术问题。软件的稳定性和计算效率也大幅提升,达到了工业化模拟标准,计算结果经专业机构评测及上千用户测评,与国际顶级商业化软件水平同步,非平面全三维裂缝模拟、嵌入式离散裂缝产能模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关键模块间“一键式”成果信息无丢失传递和继承,将原先需要几天、几小时完成的工作,降低到分钟级甚至秒级完成,准确程度和效率大幅提升,地质-工程-信息一体化压裂优化设计功能进一步完善。

持续推动软件功能不断提升,目前软件已经升级到FrSmart2.0版,裂缝模拟实现了流固耦合求解的算法优化和并行重构,速度提升3至10倍。上线多重孔渗模拟器、三维地质力学建模模块,四维地应力模拟实现突破,新增几何法、聚类分析分段分簇和风险避射等功能,人机交互界面逻辑性和可操作性进一步优化。

FrSmart软件自研发以来,已有1500余人次接受培训,在全国油气田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装机2000余套,在常规储层、碳酸盐岩储层、页岩储层、煤岩气储层等资源领域压裂设计中累计应用万余层段,“大型地质工程一体化压裂软件实现国产化替代与工业化应用”入选2024年中石油十大科技进展。付永强带领团队还与石油类高校签订FrSmart软件的联合测试协议,以软件为载体,传承技术,依托平台数据、人才、技术与高校前沿领域尖端科技力量,共同完成技术迭代。

“相较于纸质教材的平面化知识呈现,工业软件构建了三维动态的知识载体。当学生在三维地质建模平台上亲手调整断层倾角、设置裂缝渗透率差异时,他们实质上是在数字空间中完成着对地下渗流规律的深度解构,这种沉浸式学习体验彻底打破了书本与油田实际脱节的传统困境。更为重要的是,工业软件搭建的产教融合桥梁正在孕育新一代复合型人才。这种基于数字化工作平台的能力培养模式,使得毕业生在踏入油田现场时,已具备将理论公式转化为开发方案的实战能力,从根本上加速了我国油气行业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的转型升级。”付永强认为,油气专业软件的研发应用既是技术工具的创新,更是人才战略的布局,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培育着兼具数字素养与工程智慧的“数字原生代”勘探开发队伍。


▲付永强正在给FrSmart软件研发团队成员讲解2.0 beta版模拟功能

在压裂工程软件研发取得关键突破的新阶段,付永强敏锐认识到技术深化面临的多维壁垒。研发重心正向计算效率与工程可靠性的双重提升聚焦,既要通过并行计算架构优化实现百万级网格的高效求解,又须构建多物理场耦合建模的稳定性控制体系;既要打造自主知识产权的行业标杆软件,又须开发更易用、更具吸引力的人机交互界面;与此同时,团队亦须着力推进跨学科人才梯队建设与开发机制创新。这些涉及多维度视角的复合型攻关,正成为破解难题的关键突破口。

“不同阶段,我们面临的问题不同。当前,有和无的问题已经解决,国家有了自主研发的压裂软件,结束了长期依赖国外软件的被动局面。但油气开发是一项长期事业,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油气田特性来进行软件调整,让它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能解决不同的个性化问题。现阶段,我们正朝着从有到精的方向迈进。”对油气田开发事业,付永强怀有炽热的情感。依托20余载横跨国内外油气田公司的工程实践与管理经验,付永强正带领团队向着“精准模拟、智能决策”的行业标杆目标推进技术攻坚。

砥行致远——创新动能更澎湃

当数字革命浪潮与全球能源转型进程深度交织,传统油气开发模式正迎来颠覆性重构的变革期,付永强察觉到,这场变革不仅是钻井压裂技术的突破,更是一场涉及工程技术、管理模式和人才培育的系统性创新。“作为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支撑力量,油气行业既需要攻克‘地下万米’的工程技术难题,也必须构建适应新时代的科研创新生态,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双重使命。”付永强坦言。

页岩油气革命的成功,本质上是将地质认识的突破转化为工程技术的质变。当水平井钻井技术突破储层接触面积的物理极限,当压裂形成地下缝网新范式,传统认知中“不可开发”的页岩层系已成为能源供给的新支柱。这种技术革命正在向更深层次演进:井下光纤监测系统构建的“数字孪生”井筒,让地下300℃高温、200MPa高压环境变得可视可控;纳米智能驱油剂在孔隙中的自主导航,使老油田采收率实现突破成为可能。这些技术突破不仅改变了油气开发的经济边界,更重新定义了人类改造地下空间的工程能力。

“然而,技术革命的背后是更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挑战。当钻井深度突破万米、油田寿命跨越半个世纪,我们面对的已不仅是地质体的物理改造,更是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智慧考验。”付永强坦言。一个开发60年的老油田,地下流体的运移规律如同人体衰老的代谢变化,需要建立“四维地质模型”实现动态感知;万米井筒的健康监测,要求构建类似中医“治未病”的预警系统。这些挑战将油气开发推向“智能化”深水区——通过机器学习预判油藏动态,利用数字孪生优化生产决策,让地下资源的开采真正进入精准时代。


▲付永强(左)与新西兰惠灵顿大学合作开展人工智能业务交流

付永强认为,技术突破的可持续性,从根本上取决于科技创新生态的构建。在创新开发领域,科研人员正面临“可口可乐配方”式的创新悖论:核心算法作为企业竞争力的“数字基因”,既需要知识保护又渴望价值转化。这要求建立全新的科研生产关系,用软件版本迭代替代论文数量考核,以新的评估体系构建打破传统晋升通道。“当技术贡献可通过激励机制转化为实在回报,创新活力才能真正突破体制束缚。这种管理创新本质上是对科研价值的重新定义:衡量技术突破的不再是期刊影响因子,而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实效;评价人才的标准不再是专利数量,而是软硬件系统在油田现场创造的真实价值。”付永强说。

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是这场变革中最具战略意义的工程。在物质丰裕的新时代,“十年磨一剑”的坚守需要重塑价值认同。软件开发工程师在地下数模算法中的持续攻关,如同“两弹一星”科学家在戈壁深处的默默奉献;年轻科研人员在代码海洋中的孤独探索,本质上与实验室里的基础研究同样重要。“我们正在构建更完善的培养体系,让青年人才直面油气田开发的真问题,在‘理论推导—软件开发—矿场试验’的全流程淬炼中培育工程思维。当一位90后工程师主导的智能算法成功预测油井故障,当青年团队开发的数字孪生平台延长了老油田的寿命,这种成就带来的职业尊严,远比传统考核指标更能激发创新热情。”付永强谈道。

站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变革的历史节点,油气行业的转型升级承载着特殊使命。国家“新质生产力”发展战略为油气人指明了方向:在中石油内部试点科技创新特区,为核心技术攻关开辟政策绿洲;通过“技术股权+成果转化分红”机制,让知识价值穿透体制壁垒;借助产学研用创新联合体,打通从基础研究到现场应用的“最后一公里”。这些实践不仅是行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在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探索路径。

“从地下万米的工程技术突破,到科研管理体制的深层变革,油气田开发的创新实践揭示了一个真理:技术革命与管理创新是驱动行业进步的双引擎。当我们用智能算法解开地下奥秘,用机制改革释放人才潜能,实际上是在回答一个更宏大的时代命题——如何让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这需要技术专家的执着探索,更需要管理者的系统思维,唯有两者协同发力,才能让每个技术突破落地为生产力,让每位科研人员的价值绽放时代光彩。这是油气行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更是我们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责任担当。”国家战略擘画的宏伟蓝图,早已为科技创新锚定前行坐标。付永强深知,唯有以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实践中推动科技攻关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方能将顶层设计的宏大构想,转化为科研一线的生动实践。面对时代赋予的宝贵机遇,他毅然扛起使命担当,以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全力攻克每一个亟待破解的科研课题,在创新探索的征程中奋力书写答卷。

来源: 科学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