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之滨,银灰色的钢铁巨人巍然矗立,安全壳上方的水泥“头箍”格外醒目,这就是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

2025年,全球最大“华龙一号”核电基地漳州核电2号机组首炉核燃料全部装载完成,为后续并网发电奠定坚实基础。这台机组投产后,预计每年可提供超100亿千瓦时清洁电能,相当于减少标准煤消耗312万吨、二氧化碳排放816万吨。与此同时,我国“华龙一号”全球首堆——中核集团福清核电5号机组已连续安全稳定运行1000天,持续向社会稳定输送清洁电力超370亿度。

“华龙一号”是我国三十余年核电科研、设计、制造、建设和运行经验的结晶,它标志着中国核电技术水平和综合实力跻身世界第一方阵。目前,“华龙一号”国内外在运、核准在建机组总数达41台,成为全球在运、核准在建机组总数最多的三代核电技术。它的核心技术突破体现在其独创的“177堆芯布置”。与国外通用的157堆芯相比,177堆芯体积更大,提升了核电站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就像一个电热水壶,加热面积增大了,烧同样的一壶水,电热丝的温度就可以更低一些,这增加了堆芯的可控性。”

“华龙一号”采用 “能动+非能动”相结合 的安全设计理念,满足国际最高安全标准。所谓“能动”指在正常供电情况下,设备按照设置功能执行操作;而“非能动”则是在全厂断电时,依靠自然循环的力量为堆芯降温。“华龙一号”还创新采用双层安全壳设计,更好保证核电站的安全。


每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每年发电超100亿千瓦时,能够满足中等发达国家100万人口的年度生产生活用电需求。以福清核电5、6号机组为例,它们已累计发电超过200亿度,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632万吨,等效于植树造林1.4亿棵。漳州核电基地全面建成后,一年能发600多亿度电,将彻底改变福建省“北电南送”的电力格局。

“华龙一号”已进入批量化、规模化建设阶段。在福建漳州,全球最大的“华龙一号”核电基地正在加速建设,规划中的6台机组已有部分投入商业运行。批量化建设的“华龙一号”技术持续优化,漳州核电1、2号机组反应堆功率提升了4.4%,相当于一年多发4.4亿度电。“华龙一号”首堆设备国产化率达88%,在批量化建设阶段,设备国产化率已超过90%。它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5300多家企业共同发展,提高了关键技术、关键零部件和重要材料的自主可控水平。


从福建福清到广西防城港,从国内到巴基斯坦,“华龙一号”如同一条条钢铁巨龙横空出世。它不仅承载着中国核电人的智慧与汗水,更代表着中国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跨越式发展。随着“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步伐加快,这张“国家名片”必将为全球清洁能源发展贡献更多“中国方案”。

作者:北京城市学院 国际文化与传播学部 李一诺

审核: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 张越

综合来源:央视新闻 新华社 中核集团 成都日报 工人日报 界面新闻


来源: 科普中国-科普话强国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