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冬季的来临,气温持续走低,医院心血管内科的门诊量也往往随之攀升。许多人会感觉到,原本控制平稳的血压在冬天变得难以驾驭,甚至不时出现胸闷、气短等不适。这并非偶然现象,其背后隐藏着人体在低温环境下的生理学变化规律。冬季之所以成为心血管事件的“多事之秋”,核心原因在于低温对人体心血管系统施加的一系列应激反应。了解这些生理机制,是进行科学、有效防护的第一步。对于已有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基础疾病的群体,以及身体机能逐渐退化的老年人,这种季节性风险更为显著。因此,本文将从低温生理学的视角出发,深入浅出地解析寒冷如何影响我们的心血管,并在此基础上,提供一套系统、实用且易于执行的防护策略,帮助大家安稳度过寒冬。
一、风险根源:低温如何成为心血管系统的“压力源”?
当人体暴露于寒冷环境中,为了减少热量散失、维持核心体温的稳定,我们的身体会启动一套复杂的生理调节机制。其中,最直接的反应就是体表及四肢末梢的血管收缩。这是一种自我保护性的反射,目的是将温暖的血液从体表集中到身体核心区域,以保护心、脑、肺等重要器官。
然而,这种代偿机制也给心血管系统带来了巨大的负担。首先,全身外周血管的普遍收缩,直接导致血流阻力增大,心脏需要更费力地泵血才能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其直接表现就是动脉血压的升高。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的相关研究指出,冬季的收缩压平均可比较夏季升高5-10毫米汞柱,对血压正常者尚可代偿,但对高血压患者而言,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其次,血管的收缩与痉挛也会影响到心脏本身的血液供应。冠状动脉是为心脏供血的“生命线”,在低温刺激下同样可能发生收缩。对于已经存在动脉粥样硬化、血管腔狭窄的冠心病患者,这种“雪上加霜”的效应会进一步加剧心肌缺血、缺氧,从而极易诱发心绞痛甚至急性心肌梗死。此外,血流速度减慢、血液粘稠度增加等因素,也共同构成了冬季血栓性疾病如脑梗死高发的基础。理解这一“低温→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肌缺血”的核心逻辑链,是所有人进行冬季心血管健康管理的认知基石。
二、核心防护策略:构建三道科学防线
基于上述生理机制,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建立起三道科学防线,将冬季心血管风险降至最低。
1. 主动保暖,避免血管骤然收缩
保暖是冬季心血管防护的第一要义,其核心在于“主动”和“全面”。不应等到感觉寒冷时才添加衣物,而应预判环境变化,提前做好防护。保暖的重点区域是头部、颈部、胸背部及足部,因为这些部位血管丰富,对寒冷刺激敏感,且散热较快。出门佩戴帽子、围巾,穿戴保暖的鞋袜,可以有效减少身体热量的流失。此外,应避免骤然从温暖的室内进入寒冷的室外,给血管一个适应的过程;清晨起床时不宜过猛,可在被窝中稍作活动再起身,以防体位骤变和温差冲击引发血压剧烈波动。
2. 严密监测,掌握血压动态变化
血压是反映心血管负荷最直观的指标之一。冬季加强血压监测至关重要。建议高血压患者或有心血管病风险的人群,每周至少测量2-3次血压,最好能在早晚固定时间各测一次并做好记录。当发现血压值持续偏高或波动较大时,切不可自行随意调整药量,而应及时咨询医生。医生会根据监测记录,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判断是否需要调整药物治疗方案。规律服药是控制病情的基石,任何用药变更都必须在专业指导下进行,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 适度运动,选择时机与方式
规律的体育锻炼对心血管健康有益,但在冬季,运动需要讲究“天时地利”。应避免在气温最低的清晨进行高强度户外锻炼,此时人体生理功能处于低谷,寒冷刺激最强,风险最高。建议将锻炼时间调整为上午10点后或下午,或选择在室内进行。运动方式应以和缓的有氧运动为主,如太极拳、瑜伽、室内散步、健身操等。运动前务必充分热身,让心血管系统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运动的强度以微微出汗、感觉轻松舒适为宜,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心率和血压飙升。
三、结语与建议
冬季对心血管系统的考验是真实且严峻的,其根源在于低温触发的血管收缩等基础生理反应。然而,风险并非不可控。通过深入理解其背后的科学原理,我们可以化被动为主动,采取系统性的防护措施。主动全面的保暖是抵御寒冷刺激的第一道屏障,规律严谨的血压监测是掌握健康状况的“晴雨表”,而适时适度的运动则是维持心血管功能的“润滑剂”。三者结合,构成了冬季心血管健康管理的稳固三角。最后,必须时刻保持警惕,一旦出现胸痛、胸闷、心悸、头晕、呼吸困难等异常信号,切不可掉以轻心、抱有侥幸心理,务必立即休息并及时就医,抓住最佳的治疗时机。科学认知,积极预防,方能守护好心脑血管的安康,平稳度过每一个冬天。
数据支撑来源:
1. 中国高血压联盟,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
2.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稳定性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
来源: 科普医卫康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科普医卫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