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轴线之名或提法最早来自于梁思成先生的描述:“紫禁城之全部布局乃以中轴线上之外朝三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中心,朝会大典所御也。……中轴线上主要宫殿之两侧,则为多数次要宫殿。”其独一无二的壮美秩序表现在:“前后起伏”的建筑形态、“左右对称”的空间布局和“一贯到底”的雄伟气魄。此中轴线是北京城规划之基准线,既是建筑空间格局的统领,又是建筑形制、建筑技艺。

天地之“和”:北京中轴线既体现空间布局层面的“中正和谐”,又反映建筑理念层面的“和合共生”;既有技术性的设计营造,又有象征性的规划、造境,将实效性与思想性有机统一


中国古代都城中轴线既是建筑规划与建筑技术的问题,又属建筑美学的范畴,其本质是国家政治理念和中华文化“中和”思想的物化表征。“择中立国”“择中立宫”“居中而治”是中国古代传统政治观的核心理念,源自上古先民的宇宙观与天文观,君权天授,授民之帝居于天宇之中央——北极,人君依天政,必居于地之中央的理念。


依清代北京城布局为参照,自南而北巡礼中轴线。自永定门到正阳门。起始端以永定门为中心,东西对称分设左安门与右安门,取“左右相安”之意;东西分置天坛与先农坛,体现“天人合一”“礼治天下”的国家治理思想;以正阳门为中心,东西对称分设崇文门和宣武门,以文武格局揭示国家治理之阴阳之道,即以对立统一彰显中正和合。正阳门到地安门,以紫禁城空间格局、宫殿建筑阐述中轴线主轴的表征与涵义。午门左前方布置太庙,右前方布置社稷坛,以完备的天地宗庙社稷国家祀典制度,显示王朝新立国祚启运的气象。《三国志》卷二十五《魏书·高堂隆传》:“凡帝五徙都立邑,皆先定天地社稷之位,敬恭以奉之。将营宫室,则宗庙为先,厩库次之,居室为后。”而一门三道、五门三朝、左文右武、前朝后寝、东西六宫等格局则是遵循《周礼》法则将天地中正和合的理念完美诠释。永乐大学士李时勉《北京赋》:“若夫其宫室之制,则损益乎黄帝合宫之宜式,式遵乎太祖贻谋之良居,高以临下,背阴而面阳。奉天凌霄以磊砢,谨身镇极而峥嵘,华盖穹崇以造天,俨特处乎中央。上仿象夫天体之圆,下效法乎坤德之方。两观对峙以岳立,五门高矗乎昊苍。”又述“东崇文华,重国家之大本;西翊武英,严斋避而存诚。”文武东西对峙,五门三朝南北纵列,中正和谐合于天道。


中轴线上主体建筑清代易名之前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皆以“和”名实。此蕴意皆取自《易经·乾卦》之《彖辞》:“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天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终始,六位进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乾元之气乃太和之气,是始化创生万事万物之阴阳二气之合,雨润滋育万物生长,品类盛畅达亨通;天道变化运行自有规律,使万物各得其性命之正,万物由此各具禀赋,成就各自品性,此为太和元气之义。“中和”意指保持内心的中和,归于太和元气,臻于至善;“保和”则是保合太和,保持此运行规律,使万物皆受其利而归于正,方使天地万物长存。而三大殿匾额:“建极绥猷”“允执厥中”“皇建有极”则皆典出《尚书》,为承天道顺民意治国理政所遵循的法则。中轴线指向内廷的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其意象均源自天地乾坤卦象,天阳地阴相合,天地之气相交,万物始相通,天下方太平。揭示出中轴线蕴含之天地和合理念。


中轴线抵鼓楼、钟楼到底,今之鼓楼位置一般认为是元大都之齐政楼所在。齐政楼取义《尚书·尧典》:“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析津志》又载:“齐政楼,都城之丽谯也。东,中心阁。大街东去即都府治所。南,海子桥、澄清闸。西,斜街过凤池坊。北,钟楼。此楼正居都城之中。”故齐政楼居元大都之中轴线上。王军先生进一步考证指出居都城之中的齐政楼“遂成为对应北极璇玑的‘天中’标志”。古人视“天中”为天帝之居,“地中”为王廷之所在,在“居中而治”的政治理念下,沟通“天中”与“地中”之元大都中轴线直达齐政楼,明清中轴线相沿未变,将中轴线之“中天下之大本”“和天下之达道”之天地之和思想及文化意蕴承继,以时空的一以贯之决定思想意义的一脉相承,中轴线因而成为解读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特质的一把钥匙。


天地之“汇”:北京中轴线之建筑、空间、场所、立意是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文化遗产,见证、传承、弘扬中华文明之延绵不绝,也是中华精神文化标识


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发展历程,多元一体、兼容并蓄、万流归宗、延绵不绝。作为中华文明重要标识之北京中轴线同样伴随着这一历程,源深流广终汇集成独一无二的中轴线典范。


关于中轴线的发端,最新考古发现表明,距今5000年左右中华文明即有中轴对称、布局严整之宫城雏形。近年来新发现的甘肃省庆阳市南佐遗址,在其核心区分布有9座呈倒“U”形排列的大型夯土台,在“九台”中央偏北发现由长方形宫城、宫墙、环壕构成的面积达8000平方米的“宫城”。“宫城”中央为主殿,由“前厅”和“殿堂”两部分组成,建筑面积约720平方米。以主殿为中心,东西两侧分布两列侧殿。从聚落布局看,“九台”对称分布且位于聚落中央,“宫城”位于“九台”北部中央,主殿又位于“宫城”中央。由“九台”至北台、主殿、主殿中门、宫墙南门构成大致呈南北向的中轴线,东西侧殿对称分布,从总体布局看,形成一个中轴对称、主次分明、层层递进的宫殿格局,开中国古代宫城中轴布局之先河。

来源: 中国治理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