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县级二级医院加强党建品牌建设引领服务能力提升的实践路径与研究分析
富源县人民医院党委办公室主任 章锋
摘要
基层县级二级医院作为县域医疗服务“枢纽”,党建品牌建设是破解“服务能力薄弱、资源配置不均、群众就医不便”的关键抓手。当前,基层医院因党建品牌定位模糊、与业务“融合不紧密”、传播覆盖面窄等问题,导致党建引领作用难以转化为服务能力提升实效。本文以《关于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县域医疗服务能力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为政策依据,结合基层县级二级医院“服务常见病、覆盖农村患者、贴近乡镇需求”的特点,通过对安徽、江西、云南8省18家县级二级医院的调研(党建工作访谈、服务能力数据采集、患者问卷),分析党建品牌建设现存困境,从“需求导向定位、业务深度融合、基层化传播、长效化保障”四个维度构建实践路径,并以某县人民医院“红色医卫・服务到家”品牌为例验证策略可行性,最终为基层医院以低成本、实效化方式创建党建品牌、提升服务能力提供参考。
关键词:基层县级二级医院;党建品牌建设;服务能力提升;县域医疗;党建与业务融合;公立医院党建
一、引言
2021年国家卫健委印发《公立医院党建示范医院创建标准》,明确要求“基层公立医院要结合县域实际,创建特色党建品牌,推动党建与医疗服务深度融合”;2024年《全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党建工作推进会》指出,“县域居民对基层医院的‘认可度’,65%与党建引领下的服务改进直接相关,党建品牌已成为基层医院差异化服务的重点标识”。基层县级二级医院连接城市三甲医院与乡镇卫生院,服务覆盖数十万县域居民(农村患者占比超60%、老年人占比超35%),其服务能力短板集中表现为“专家资源不足、慢病管理薄弱、农村服务延伸不够”——而党建品牌建设正是通过“党员带头、组织聚力、品牌赋能”,将政治优势转化为服务优势的关键载体。
与城市三甲医院相比,基层县级二级医院党建品牌建设存在独特性:一是资源约束更突出,无专职党建品牌策划团队,人力(党务工作者多为临床兼职)、资金(品牌建设经费占比不足年度预算1%)有限,难以开展“高端化、广覆盖” 的品牌活动;二是需求导向更明确,县域居民最关注“在家门口看好病、少跑腿、享实惠”,党建品牌需聚焦“健康扶贫、慢病随访、下乡义诊”等实用场景,而非形式化的“理论学习品牌”;三是传播场景更基层,农村患者获取信息依赖“线下接触、熟人推荐”,线上传播(如公众号、短视频)覆盖率不足30%,品牌传播需适配“乡镇集市、村医联络、入户服务”等基层服务场景。
这些特点决定了基层医院党建品牌建设不能照搬“三甲医院重形式、高投入”模式,需走“小而精、实而效、接地气”的路径,将党建品牌与“提升诊疗能力、优化服务流程、延伸农村服务”深度绑定,以品牌效应激活服务能力提升的“红色引擎”。
二、基层县级二级医院党建品牌建设的现状与困境
基于对18家县级二级医院的调研(回收党务工作者访谈记录82份、患者问卷3100份、服务能力数据报表18套),当前基层医院党建品牌建设主要存在四类困境,直接制约服务能力转化:
(一)品牌定位模糊:“无特色、不聚焦”,脱离县域群众卫生健康服务需求
同质化严重:75%的医院党建品牌名称集中于“红色医者”“健康先锋”等通用表述,无县域特色(如未结合本地 “山区多、慢病高发” 特点);品牌重点任务多为“组织学习、志愿服务”,未关联“提升专科能力、解决就医痛点” 等服务目标;
定位脱离需求:28%的医院创建“学术型党建品牌”(如 “党员科研攻关队”),但基层医院以常见病诊疗为主,科研需求低,品牌活动参与率不足20%;未针对农村患者“看病远、报销难”等需求设计品牌,如无“党员下乡义诊品牌”“慢病报销党员指导岗”;
目标考核不量化:仅15%的医院明确党建品牌与服务能力的关联指标(如“品牌活动覆盖多少行政村、带动专家门诊量提升多少”),其余仅以“开展活动次数、参与党员人数” 衡量品牌成效,无法检验服务能力提升实效。
(二)品牌与业务“融合不紧密”:“党建归党建、医疗归医疗”,深度融合无抓手、不紧密
融合场景不突出:60%的医院党建品牌活动与医疗业务无交集,如“党员义务植树”“节日慰问”等活动,未涉及 “党员带头坐诊、优化流程、帮扶薄弱科室”;仅30% 的医院设立“党员责任岗”,但多集中于“导诊、收费”等行政岗位,未覆盖“外科、内科、儿科”等重点诊疗科室;
党员先锋作用未激活:45%的受访党员表示“党建品牌活动与临床工作冲突”(如义诊时间与门诊重叠),参与积极性低;仅20%的医院将“品牌活动表现”与职称晋升、绩效挂钩,党员“带头服务”的动力不足;
未解决服务技术项目短板:基层医院服务能力短板(如 “眼科、康复科无专家”“慢病随访率不足50%”)未通过党建品牌破解,如无“党员专家结对帮扶薄弱科室品牌”“慢病管理党员先锋队”,党建品牌对服务能力的 “牵引作用”失效。
(三)品牌传播薄弱:“覆盖窄、形式单一”,患者感知度低
传播场景不匹配:80%的医院品牌传播依赖“院内宣传栏、微信公众号”,农村患者因“不常去医院、不会用微信”,品牌知晓率不足35%;未利用“乡镇集市、村医微信群、入户服务”等基层服务场景,如无“党建品牌下乡宣传队”;
传播内容无吸引力:品牌宣传多为“党员活动照片、理论学习动态”,无患者视角的“服务案例”(如“党员医生下乡治好老人白内障”),患者对品牌“能带来什么实惠” 认知模糊;
传播主体单一:仅靠党务工作者传播,未发动“村医、乡镇干部、受益患者”等“基层代言人”,品牌传播缺乏 “熟人信任推广传播”,农村患者接受度低。
(四)品牌保障不足:“无机制、难持续”,服务转化断层
人力保障薄弱:90%的医院党务工作者为临床医生兼职,平均每周仅4小时用于党建品牌工作,无法开展“品牌策划、活动组织、效果评估”;无“党建+医疗”复合型人才(如懂临床又懂品牌的党员),品牌与业务融合缺乏专业支撑;
考核机制不健全:仅10%的医院将“党建品牌带动服务能力提升”纳入考核(如“品牌活动带动转诊率下降多少”),其余考核仅关注“活动次数、材料完整性”;未建立品牌成效反馈机制,如无“患者对品牌服务的满意度调查”;
资源整合不足:未联动外部资源(如三甲医院党建结对联盟),品牌活动仅靠院内党员“单打独斗”,如义诊仅覆盖周边3-5个村,无法延伸至偏远乡镇;品牌建设经费有限,无法配备“下乡义诊设备、宣传材料”等基础物资。
三、基层县级二级医院“党建品牌→服务能力”的实践路径
针对上述困境,需紧扣“基层适配性、需求导向性、实效转化性” 原则,构建 “定位-融合-传播-保障”四维实践路径:
(一)需求导向定位:打造“县域特色、服务聚焦”的党建品牌
精准定位三步法
第一步:摸透县域需求——通过“党员入户调研、村医反馈、患者座谈会”,明确县域重点就医痛点(如“山区慢病患者随访难”“农村老年人白内障高发”);
第二步:结合医院优势——聚焦“本院有基础、群众有需求”的领域,如擅长慢病管理则定位“慢病党建品牌”,有眼科专家则定位 “白内障筛查品牌”;
第三步:量化目标——明确品牌与服务能力的关联指标,如 “‘红色慢病管家’品牌:1年内覆盖20个行政村,慢病随访率从50% 提升至80%”“‘光明先锋’品牌:年度完成500例农村白内障筛查,手术率提升30%”。
典型县域品牌案例
山区某县人民医院:创建“红色医卫・山路送诊”品牌,聚焦“偏远山村患者看病远”问题,组建党员义诊队每月下乡2次;
平原某农业县:创建“党员助农・健康护航”品牌,结合农忙时节需求,提供“田间急诊、农忙体检”服务;
慢病某高发县:创建“慢病管理党员先锋队”品牌,党员医生结对负责乡镇慢病患者,提供“用药指导、定期复查”。
(二)业务深度融合:找好“党建品牌+服务能力”的融合抓手
聚焦“诊疗能力提升”融合
党员带头补短板:针对“眼科、康复科”等薄弱科室,创建“党员专家帮扶品牌”,由本院党员骨干+三甲医院结对党员(通过党建共建)组成“帮扶小组”,开展“每周1次专家门诊、每月1次技术培训”,如某县医院通过该品牌使眼科门诊量提升45%;
党员责任岗覆盖关键环节:在“急诊、检验科、药房” 等服务瓶颈科室设立“党员示范岗”,明确“接诊时长≤10 分钟”“报告出具≤2小时” 等服务标准,品牌岗服务满意度达92%,高于非品牌岗25个百分点。
聚焦“服务流程优化”融合
党员牵头流程改造:创建“党员流程优化突击队”品牌,针对“农村患者挂号难、缴费繁”问题,推出“党员导医帮办服务”“医保报销党员指导岗”,品牌活动使患者就医时长从90分钟缩短至40分钟;
党建+智慧服务:党员团队简化微信公众号功能,推出“党员助老挂号服务”品牌,在门诊大厅设“党员银龄岗”,帮助老年人操作自助设备,智慧服务使用率从28%提升至65%。
聚焦“农村服务延伸”融合
下乡义诊品牌化:固定“党员下乡日”(每月最后一周周六),创建“红色义诊・进村入户”品牌,党员团队携带基础设备(血糖仪、心电图机)到村卫生室,2024年某县医院通过该品牌服务农村患者8200人次,县域患者外流率下降18%;
慢病随访品牌化:组建“党员慢病管家” 品牌团队,每名党员负责50-80名农村慢病患者,通过“电话随访+季度入户”提供“用药调整、饮食指导”,品牌覆盖的乡镇慢病规范管理率从45%提升至78%。
(三)基层化传播:构建“线下为主、熟人背书”的品牌传播体系
适配基层传播场景
集市传播:每月在乡镇集市设“党建品牌宣传站”,党员团队通过“免费测血压、发放品牌服务手册(漫画版)” 讲解品牌内容,如“党员义诊时间、慢病管家联系方式”,农村患者品牌知晓率提升至68%;
村医联动:与村卫生室签订“党建品牌传播协议”,村医作为“品牌代言人”,向村民推荐“党员慢病管家”“下乡义诊”,利用村医微信群推送品牌活动预告;
入户传播:党员团队入户随访时,携带“品牌服务卡”(印品牌名称、服务项目、联系电话),通过“患者口碑” 带动周边村民参与,如某县医院通过该方式使品牌活动参与率提升35%。
传播内容 “患者视角化”
讲好“服务故事”:拍摄5-8分钟方言短视频(由本院党员、受益患者出镜),讲述“党员医生下乡治好老人白内障”“慢病管家帮村民申请报销” 等案例,在候诊区电视、村卫生室播放;
简化传播信息:品牌手册仅保留“3 个重点信息”—— 品牌能提供什么服务(如“免费义诊”)、何时提供(如“每月最后一周六”)、怎么联系(如党员电话),避免复杂表述。
(四)长效化保障:建立“低成本、可落地”的品牌支撑机制
人力保障:兼职变专职+外部结对
设立“兼职党建品牌专员”:从临床医生中选拔2-3名党员(有服务热情、懂县域需求),给予每月2000元绩效补贴,专职负责品牌策划、活动组织;
三甲医院党建联盟结对:与城市三甲医院签订“党建品牌共建协议”,由三甲医院提供品牌策划指导(如每季度1次线上培训)、共享品牌资源(如义诊设备),降低基层医院策划成本。
考核保障:品牌与服务能力挂钩
制定“党建品牌考核指标体系”:重点指标包括“服务覆盖度(品牌活动覆盖行政村数)、能力提升度(品牌带动专科门诊量增长率)、患者满意度(品牌服务满意度)”,权重占党建考核的40%;
激励机制:品牌考核前30%的党员,优先推荐职称晋升、评优评先,给予500-1000元绩效奖励;考核不合格的党员,需参加 “品牌服务重修培训”。
资源保障:多元整合降成本
财政申请专项:向县级主管部门申请“基层党建品牌专项经费”,用于购买义诊设备、制作宣传材料;
社会合作:与本地药企、超市合作,争取“品牌活动赞助”(如药企提供免费药品、超市提供宣传场地),2024年某县医院通过该方式降低品牌建设成本40%。
四、典型案例:某县人民医院 “红色医卫・服务到家” 党建品牌实践
某县人民医院是中部地区县级二级综合医院,开放床位350张,服务人口48万(农村患者占72%,山区行政村占65%),2022 年前存在“眼科专家不足、农村慢病随访率仅42%、患者外流率35%”等服务短板。2023年起,医院创建“红色医卫・服务到家”党建品牌,具体实践与成效如下:
精准定位:结合本地“山区多、白内障高发、慢病管理薄弱” 特点,品牌聚焦“下乡义诊、慢病随访、眼科帮扶” 三大服务目标,量化指标为“1年内覆盖所有行政村、慢病随访率达80%、眼科门诊量提升50%”;
业务融合:
组建“党员眼科帮扶队”:联合市三甲医院眼科党员专家,每月开展“专家门诊+手术带教”,2024年眼科门诊量从1.2万人次增至2.1万人次,白内障手术量提升68%;
推行“党员慢病管家”:62名党员结对覆盖28个行政村,通过“季度入户+微信随访”,慢病规范管理率从42%提升至81%;
固定“党员下乡日”:每月最后一周六组织党员团队下乡,2024年服务农村患者9500人次,解决“小病痛”8200例,减少患者外流1.2万人次;
基层传播:在乡镇集市设宣传站、通过村医推送活动、入户发放“品牌服务卡”,农村患者品牌知晓率从25%提升至72%;拍摄方言短视频《党员医生进山记》,在村卫生室播放,获患者口碑传播;
保障落地:设立2名兼职品牌专员(月补贴2000元)、与市三甲医院党建结对、申请专项经费15万元,品牌建设成本控制在年度预算1.2%。
2024年医院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县域患者外流率从35% 降至17%,患者满意度从78%升至94%,获评“基层党建品牌示范医院”,验证了党建品牌对服务能力的引领作用。
五、挑战与对策
(一)主要挑战
品牌持续力不足:基层医院党员流动性高(临床党员调岗率15%/年),品牌团队不稳定,易导致活动“断档”;
患者参与度不均:年轻农村患者多外出务工,留守老人对品牌活动“参与意愿低”(如不愿参加慢病随访);
品牌创新难:基层场景有限,长期开展“下乡义诊、随访”等活动,易导致党员“倦怠感”,品牌吸引力下降。
(二)应对对策
品牌传承机制:建立“党建品牌手册”,记录品牌定位、流程、案例,新党员入职后开展“品牌传承培训”;设立“品牌传承人”(由资深党员担任),确保人员变动不影响品牌延续;
分层动员患者:针对留守老人,联合村妇联、村干部“上门动员”,提供“免费接送、午餐补贴”;针对外出务工人员,通过“微信公众号、家人转告” 推送品牌活动(如“春节返乡义诊”);
场景化创新:结合季节需求创新品牌活动,如春耕时开展“田间急诊服务”、冬季开展“流感预防党员宣传周”;引入“党建+远程医疗”,党员团队通过村卫生室远程设备为老人复诊,提升品牌新鲜感。
六、结论
基层县级二级医院党建品牌建设的重点价值,在于将 “政治优势”转化为“服务优势”—— 通过“需求导向的品牌定位”解决县域就医痛点,通过“业务深度融合”激活服务能力提升动能,通过“基层化传播”扩大品牌实效,通过“低成本保障”实现持续落地。这类“小而实”的党建品牌,无需高端策划与大额投入,却能成为基层医院破解服务能力短板的“红色钥匙”。
未来,随着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医改分级诊疗深入推进,基层医院还需进一步探索“党建品牌+医共体建设”(如跨院党员团队共建品牌)、“党建品牌+数字化服务”(如党员带头开展远程慢病管理),持续将品牌活力注入服务能力提升全流程,真正实现“党建红”引领“医疗暖”,让县域居民在家门口享受到“有品牌、有温度、有实效”的医疗服务,为健康中国建设筑牢基层医疗的“红色根基”。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 [Z]. 2018.
[2] 国家卫生健康委。县域医疗服务能力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 年)[Z]. 2023.
[3] 国家卫生健康委。公立医院党建示范医院创建标准 [Z]. 2021.
[4] 王建军,李丽。基层公立医院党建品牌建设与服务能力关联研究 [J]. 中国医院管理,2024, 44 (5):45-49.
[5] 张敏,刘远立。县域二级医院党建与业务融合的实证分析 [J]. 卫生经济研究,2023, 40 (11):28-32.
[6] 某县人民医院. “红色医卫・服务到家” 党建品牌建设实践报告 [R]. 2024.
[7] 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健康司. 2024 年全国基层公立医院党建工作现状报告 [R]. 2024.
来源: 科普健康一章锋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科普健康一章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