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鸡有朋友圈,它发的视频一定稳得像好莱坞大片——毕竟,人家自带的“防抖系统”连“铁臂”摄像师都羡慕……

鸡头鸡头你太稳
当我们看到鸡走路时“一步一顿”的滑稽姿态,可能会误以为它们在跳机械舞。但实际上,这种动作背后隐藏着一套精密的生物学防抖机制。
鸡走路时虽然一顿一顿的,但是鸡头非常稳定。1930年,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生物学家邓拉普(Knight Dunlap)和莫瑞尔(O. H. Mowrer)就研究过与鸡同为鸟纲的鸽子的头部稳定问题,他们发现鸽子不是在走路的同时“点头”,而是先伸出脑袋保持不动,身体和脚再跟上,不过他们没有探究原因。
到1975年,鸟类头部稳定问题才有了一个完整的解释。弗莱得曼(Mark B.Friedman)教授用鸽子做了三组实验,他发现,不管鸽子有没有运动,只要视野不发生变化,鸽子就不会“点头”,而一旦视野发生变化,鸽子便会“点头”。于是弗莱得曼教授将研究论文发表在《自然》期刊上,提出鸟类走路时“点头”与视觉控制有关。
那么,为什么鸟类要这样呢?原来鸟类的眼周有一个硬质结构——巩膜环,巩膜环能起到保护眼球的作用,但也使鸟类没法像人类一样灵活地转动眼球。为了清晰观察物体(比如发现捕食者或食物),鸟类只能通过稳定头部来保持视线固定。鸡、鸽子、大雁等鸟类都是这样。

图片来源:pixabay
人的头部能不能防抖?
这么好的技能,人类有吗?人的头部能防抖吗?答案是:不能。
别惋惜,虽然人类无法像鸡一样稳定头部,但我们的视觉系统拥有更高级的补偿机制。
你有没有发现,当我们的头转动时,内耳前庭会触发眼球向相反方向运动,确保视网膜上的图像不模糊。不信你可以试一下:左右快速摇头时,你依然能清晰阅读这段文字——这就是前庭-眼球反射在起作用。
此外,人类还能预测物体的运动轨迹,比如运动员在接球时,大脑会结合物体运动轨迹和前庭信号,提前控制眼球追踪目标。这种“预测防抖”比鸡的被动补偿更高级,更适应复杂场景。

图片来源:pixabay
不过,虽然我们不用羡慕鸡拥有稳定的防抖系统,但我们能从鸡头防抖上得到启发。研究人员根据鸡头防抖原理发明了一些防抖产品,比如手机稳定器、为手抖的患者研制的电动勺子,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看到这里,你对鸡的敬意是不是又增加了,鸡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肉、蛋,为制药和服装工业等提供原料,还给我们带来了发明创造的灵感!
审核专家:林志灯,华东师范大学动物学博士
来源: 蝌蚪五线谱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蝌蚪五线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