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

这样的体验,我们也一定有过相同的感受。一场大雨过后,空气仿佛被洗涤过一般,清新而纯净。天空湛蓝如如海,而那些平日里隐没在远方雾霭中的山峦,此刻也变得轮廓分明。这并非错觉,而是一场发生在我们头顶之上,涉及物理、化学与气象学的宏大净化过程,就如同擦亮了一扇蒙尘的窗户。那么,这层看不见的尘埃究竟是什么?又是何种自然之力,充当了这高效的清洁剂呢?

空气并不纯净,是因为除了氮气、氧气等气体分子,还悬浮着数不清的微小颗粒,也就是气溶胶。这是漂浮在空气中的各种杂质,除了人为造成的污染外,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气溶胶发生器。海洋翻滚时溅起的浪花,蒸发后留下微小的海盐颗粒;火山喷发将大量的火山灰抛入大气;甚至植物散播的花粉、森林燃烧产生的烟尘,都是气溶胶的天然成员。这些气溶胶的尺寸从几纳米到几十微米不等,比头发丝还细得多,肉眼根本看不见单个颗粒。但它们的数量又很惊人,在城市空气中,每立方厘米可能有成千上万个这样的微粒。

而这些颗粒会影响我们的视野的关键,在于传到我们眼中的光线。阳光从太阳射向地球时,本身是白光,包含了彩虹的所有颜色。这些颜色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它们的波长不同,赤橙黄绿蓝靛紫,其中红光波长最长,橙黄光次之,蓝紫光波长最短。当阳光进入大气层后,其命运就取决于它与空气中物质的互动方式。这种互动,就是散射。

当阳光撞上大气中尺寸与其波长相当或更大的颗粒时,就会发生米氏散射。这个尺寸范围恰好与我们前面提到的大部分气溶胶粒完美重合。米氏散射对所有颜色的光几乎一视同仁,散射效率与光的波长没有固定的强弱关系。当所有颜色的光被均匀地混合散射时,我们眼中看到的就是白色或灰色。这正是云、雾和浓霾呈现白或灰色的原因 。因此,当空气中充满了气溶胶时,米氏散射就占据了主导。它将一层白或灰色的光叠加在天空的背景上,冲淡了天空本应有的蓝色,使得整个世界看起来灰蒙蒙的,远处的景物也因此变得模糊不清。

但大气中还有另一种散射机制在同时上演。当阳光遇到比其波长小得多的粒子时,比如氮气分子和氧气分子,就会发生瑞利散射。它与米氏散射截然不同,具有强烈的颜色选择性。简单来说,就是散射的强度与光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波长较短的光就会比波长较长的光被散射得要强烈得多。因此,当阳光穿过纯净的空气时,其中的蓝光因为波长短,成分被空气分子们挑选出来,并被散射到整个天穹,使得我们无论望向哪个方向,都能看到一片蔚蓝。而日出日落时太阳之所以呈现红色,也是瑞利散射的杰作。此时由于太阳与地球的相对位置,太阳光需要穿过更厚的大气层才能到达我们的眼睛,被散射的光也就越多,导致路途中绝大部分蓝光都已被散射殆尽,甚至无法传到我们的眼中。只剩下穿透力更强的红橙色光线能够幸存下来,最终映入眼帘。作为对比,月球因为没有大气层,也就没有瑞利散射,所以它的天空一片漆黑。

由此可见,天空的通透度,本质上是瑞利散射与米氏散射这两种力量博弈的结果。而大自然,恰好为瑞利散射准备了两种强大的清洁武器:雨水和风。

当下雨时,水滴从云层落下,会捕捉空气中的气溶胶,有些颗粒直接撞上雨滴被吞噬,有些被雨滴周围的气流卷入其中,还有些溶解在雨滴里,这个过程被称为湿沉降。风则是把气溶胶吹走或压下去,这被称为干沉降。

当雨停风散,阳光重新洒向大地时,空气中的气溶胶已经所剩无几。瑞利散射重新主宰天空,没有了白色光雾的遮蔽,天空呈现出最纯粹的蓝。

荡涤原野,清如洗。是诗人的浪漫表述,更是一场看得见的物理净化。

本文为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扶持作品

出品丨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丨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作者丨蔡文垂 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研究生 中国光学学会会员

孙明轩丨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来源: 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