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科门诊,经常遇到家长反映孩子“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多”,甚至被怀疑是“多动症(ADHD)”。现代医学多采用行为干预或药物治疗,而中医则从整体调理出发,通过饮食、推拿、运动、情志调节等方法,帮助孩子静心凝神、提高专注力。今天,我就结合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分享一些实用、安全的中医调理方法,帮助孩子改善多动、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
一、孩子多动、注意力不集中,中医怎么看?
中医认为,孩子的多动、注意力不集中与“肝、脾、肾、心”三脏功能失调有关:
肝阳上亢-肝主疏泄,肝火旺的孩子易急躁、好动。
脾虚痰盛-脾主运化,脾虚则气血不足,孩子容易走神、疲劳。
肾精不足-肾主脑髓,肾虚的孩子记忆力差、学习困难。
心神不宁-心主神明,心火亢盛则心神不宁,导致注意力难以集中。
因此,中医调理的核心是“平肝、健脾、补肾、清心”,通过调理脏腑,平衡阴阳,提高专注力。
二、6个中医方法,帮助孩子静心专注
1.饮食调理:吃对食物,养好脾胃
原则:少吃生冷、甜腻、油炸食物,避免助湿生热,加重多动。
推荐食物:
✅ 健脾安神类
山药、莲子、芡实-煮粥或炖汤,健脾益气。
小米粥-养胃安神,改善睡眠。
✅ 平肝清热类
菊花茶(少量)-清肝火,适合易怒、烦躁的孩子。
芹菜、百合-清热润燥,稳定情绪。
❌ 避免食物:
巧克力、可乐(含咖啡因,易兴奋)
油炸食品、膨化零食(加重脾胃负担)
2. 小儿推拿:每天5分钟, calming情绪
小儿推拿安全有效,能调节气血,帮助孩子放松。
推荐手法:
清肝经(食指掌面,从指根向指尖推)-平肝降火,减少烦躁。
补脾经(拇指桡侧,从指尖向指根推)-增强脾胃功能,改善注意力。
揉涌泉穴(脚底前1/3凹陷处)-引火下行,安神助眠。
清心经(中指掌面,从指根向指尖推)-清心除烦,安神定志
操作: 每天1次,每个手法100-300次,手法轻柔。
3. 运动调节:动静结合,释放能量
多动的孩子需要合理释放精力,但过度兴奋的运动(如激烈打闹)可能适得其反。
推荐运动:
跳绳-锻炼协调性,消耗多余精力。
太极拳/八段锦-舒缓身心,提高专注力。
户外散步-接触大自然,放松情绪。
注意: 避免睡前剧烈运动,以免影响睡眠。
4. 中药调理:辨证施治,安全有效
如果孩子症状较明显,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中药:
肝火旺(急躁、易怒):菊花、钩藤、夏枯草。
脾虚(易疲劳、走神):太子参、茯苓、白术。
肾虚(记忆力差):熟地黄、山茱萸、益智仁。
心火旺(烦躁):淡竹叶、炒栀子、灯心草、黄连
注意: 中药需个体化配方,不可自行滥用。
5. 音乐调理:舒缓情绪,提高专注力
中医认为“五音疗疾”,适当的音乐能调节情绪。
背景音乐:晨起(5-7点):对应肺经,商音醒神,如古琴曲《阳春白雪》。上午(7-11点):对应脾经,宫音健脾,如古筝《渔舟唱晚》。午间(11-13点):心经活跃,徵音养心,如琵琶曲《月儿高》慢版。下午(15-17点):肝经当令,角音疏肝,如箫曲《梅花三弄》。晚间(19-21点):肾经活跃,羽音补肾,如古琴《流水》。需结合患儿情况辨证使用。
注意: 避免嘈杂、快节奏音乐,以免刺激神经。
6. 规律作息:睡眠好,专注力更强
熬夜会加重肝火,导致孩子第二天更烦躁、注意力涣散。
建议作息:
学龄前儿童:晚上8:30前入睡,保证10小时睡眠。
小学生:晚上9:30前入睡,保证9小时睡眠。
睡前1小时:避免电子产品,可泡脚或亲子阅读。
三、家长如何配合?
孩子的行为问题往往与家庭环境相关,家长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减少指责:多鼓励,少批评,避免孩子情绪紧张。
制定规则:每天固定学习、玩耍时间,培养规律性。
以身作则:家长少玩手机,多陪伴孩子阅读或户外活动。
四、什么情况需要就医?
如果孩子出现以下情况,建议尽早就诊。
多动、冲动严重影响学习和社交。
注意力不集中持续6个月以上。
伴有学习困难、情绪障碍(如焦虑、抑郁)。
四、结语
孩子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并非一定是“多动症”,很多时候是身体失衡的表现。通过中医调理+科学引导,大多数孩子能逐渐改善。希望这些方法能帮助您的孩子更专注、更健康地成长!
作者:史文丽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儿科 副主任医师
陈溪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儿科 住院医师
审核:黄静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儿科 副主任医师
注意:封面图为版权图库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科普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