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亦真

摄像:季俊辉

问:在2025年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WFEO)全体大会期间,来自60多个国家的工程界人士齐聚一堂,共同协商并一致通过《上海宣言——主动作为:工程塑造绿色未来》。您认为这份宣言有何重要意义?

龚克:

《上海宣言》是在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面临严峻挑战的特殊时刻,代表全球工程界向世界发出的坚定承诺——我们要以绿色化为核心目标、数字化为创新引擎、能力建设为内生动力、全球合作为强大纽带,并特别强调包容性发展是工程的基石,全力以赴加速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落实。

当前我们正处在关键的时间节点。2015年联合国成立70周年时,包括习近平主席在内的各国领导人共同确立了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如今距离目标期限仅剩五年,全球进展却令人忧心——仅有约30%的目标有望实现,近70%严重滞后,非洲地区的实现率甚至不足10%。在这样的困境面前,国际社会面临重要抉择:是降低标准还是坚守承诺?今年联合国成立80周年的聚会上,各国领导人一致选择了“加速实现”。而工程技术创新与能力建设,正是被确定为加速进程的两大关键杠杆。

回顾人类文明史,所有物质文明成果本质上都是工程成果——从金字塔、长城到移动通信网络、高速铁路,工程不仅塑造了物质世界,更积淀了创新、严谨、担当、合作的工程师精神。面对当前发展困局,我们更要发扬这种精神,将工程创新转化为突破发展瓶颈的现实力量。

问:《上海宣言》为未来工程科技指明了怎样的发展方向?

龚克:

《上海宣言》明确了四大行动方向:首先,绿色化发展是核心目标。这不仅是环境保护,更是涵盖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三位一体的全面发展观。正如习近平主席2015年在联合国所指出的,可持续发展“统筹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发展利益,统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三大任务”,是“全球各方利益的最大契合点和国际合作的最佳切入点”。这种整体思维要求工程实践必须超越单纯技术视角,将社会包容性纳入考量——比如我们特别强调提升女性工程师比例,既是为了更好服务占人口半数的女性需求,也是释放重要的人才红利。

其次,数字化与绿色化协同转型是核心引擎。现有技术路径已无法在限定时间内实现目标,必须通过创新开辟新路。数字技术作为通用赋能技术,能与各工程领域深度融合,提升效率、降低物耗、减少环境影响。这种融合要求我们打破专业壁垒,推动跨学科协作。例如在中国开展的铁路或海洋工程,工程师不仅要考虑本地效益,更要具备全球视野,将碳足迹和生态影响纳入全生命周期评估。

第三,能力建设是内生动力。当前全球工程能力与发展需求间存在显著差距,发展中国家尤其需要提升工程能力。在中国科协支持下,我们启动了非洲工程能力建设项目,其特色在于:以国际合作汇聚全球资源,以数字技术为抓手,从非洲当地实际问题出发,分层次培养在职工程师和在校工程人才。这种“授人以渔”的模式,正是中国四十年发展经验的精髓——1977年恢复高考时重点发展工程教育,为后续经济腾飞奠定了人才基础。如今我们正将这种注重实效的工程师精神传递给非洲伙伴。

第四,全球合作是强大纽带。气候变化、能源转型、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挑战无一不是全球性问题,在地缘政治紧张时期更需坚持开放合作。数字化手段为此提供了新契机,疫情期间发展的远程协作模式让我们看到,即使面对逆全球化浪潮,工程界依然能够建立更紧密的连接。去年联合国《全球数字契约》明确指出,数字化既带来跨越发展的机遇,也存在加剧失衡的风险。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合作,帮助弱势地区快速提升数字能力,避免新的技术鸿沟。

问:为实践《上海宣言》,工程师们需要具备怎样的新素质?

龚克:

面对2030年目标,新一代工程师需要四个关键能力: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内化、数字技术与专业实践的深度融合、跨学科协作能力、工程伦理判断力。目前全球工程教育距此还有较大差距。在中国,专业划分过细、学科壁垒森严的体系亟待改革,需要建立更灵活的跨学科培养机制。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发展适应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正是要破除这些制度障碍。

在实践中,理念坚定是首要前提。中国在能源转型中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长江流域推行“大保护而非大开发”,都是理念引领行动的例证。当短期利益与长远目标冲突时,唯有坚守理念才能推动技术创新——比如煤炭清洁利用技术的突破虽解决了硫氮排放,但无法解决碳排放,这促使我们坚定转向可再生能源。

工程创新之所以是关键加速器,在于它能将政策目标转化为具体解决方案。以防灾减灾为例,要让基础设施具备经济适用的韧性,需要材料、结构、智能监测等系列技术创新;在非洲农业中应用人工智能,需要因地制宜开发适合当地条件的数字工具。没有工程技术的支撑,再美好的政策目标都难以落地。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首批留学生,我亲身经历了工程人才对国家发展的关键作用。今天,当我们站在上海浦江畔由旧钢厂改造的文化场馆中,看到的不仅是建筑材料的革新,更是工程理念的进化——这些工程奇迹向世界证明,通过技术创新完全可以在提升生活品质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正是《上海宣言》要向世界传递的信心:面对困难,工程界绝不退缩,我们将以更大的决心和智慧,为人类共同未来开辟道路。

来源: 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