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一碗绿豆汤能叫醒昏沉的味蕾,午后配茶的红豆沙裹着绵密甜香,软乎乎的芸豆卷咬下满是豆香……这些藏在日常里的“豆子美食”不仅丰富了我们的三餐四季,更是优质的植物蛋白来源。为了破解我国植物蛋白供给不足的难题,在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的支持下,我院联合体系内其他单位研发出“玉米食用豆带状复合种植高效栽培技术”,并成功入选“2025年全国农业主推技术”。该技术旨在不压缩主粮生产的前提下,见缝插针的扩产优质植物蛋白,让绿豆、红小豆、芸豆等食用豆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国民营养健康的“生力军”。

技术核心:

让食用豆在玉米荫蔽下高效生产

传统的间作模式以玉米为主体,食用豆仅为配角。该项技术的革新之处在于通过一系列精密设计,赋予食用豆“平等”的生长地位,实现“一季双收,优势互补”。

1. 优选良种:为复合种植“量身定制”

适宜的品种是关键。玉米应优先选择株型紧凑、熟期适中、耐密抗倒、适宜机收的稳产高产品种,以减少对邻作食用豆的遮光影响。

食用豆品种则首先必须具备强耐荫性,以在玉米荫蔽下正常生长,同时要求早熟、植株需抗倒伏、抗病,保障群体稳产。为解决劳动力瓶颈,适应机械化大规模生产,品种还应具备成熟期一致、结荚位集中、耐裂荚等关键特性,确保机收时最大限度减少损失。在实际应用中,已筛选出一批表现优异的食用豆品种,如苏绿2号、苏绿7号,以及中绿系列、冀绿系列等绿豆品种。

2. 扩间增光:为食用豆争取“阳光权”

通过科学调整玉米与食用豆的带间距,优化田间结构,确保食用豆带能够获得足够的阳光,进行有效的光合作用,适宜宽度更利于机械化顺畅作业。这是保障食用豆产量和品质的前提。

3. 缩株增密:最大化食用豆的边际效应

在确保玉米基本不减产的前提下,通过精细化的株行距配置,使食用豆的密度达到其单作模式的70%以上。该模式并非简单密植,而是充分利用边行优势,实现单位土地面积内食用豆产出的最大化。

4. 绿色防控与精简施肥:发挥食用豆的生态价值

食用豆作为豆科作物,具有天然的固氮养地功能。种植中推行精简施肥策略,为食用豆少施或不施氮肥,鼓励其发挥“天然氮肥工厂”的作用,改善土壤健康。同时,采用综合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确保食用豆产品安全优质。

5. 适时播种与机收:实现全程高效

根据各地气候,精准安排播种期,确保两种作物和谐共生。在适收期,选择适配高效作业机具,根据成熟顺序收获食用豆类或玉米,确保收获破损率、损失率和含杂率满足生产需求。以规模化机械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节本增效。


推广应用成效显著

该技术已在江苏、河南、安徽、河北、贵州等全国食用豆主产区进行多年示范与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与生态效益。实践数据表明,应用该技术的田块,在保证玉米稳产的前提下,平均每亩可多收获一季高品质食用豆,综合经济效益提升超过200元/亩。

相关技术成果已先后荣获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二等奖等多项荣誉,推广实效得到了种植户与市场的广泛认可。

玉米食用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不仅是简单种植模式的改变,更是产业发展理念的一种革新。它让曾经的土地“配角”食用豆,成为了实现粮油协同增产的关键一环,为中国人的饭碗增添了更多元、更优质的健康蛋白选择。

未来,我院将继续深化相关技术的研发与推广,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科技力量。

来源: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院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