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的农耕生活,曾是中国人延续数千年的生存方式。如今,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剧变,“农耕” 逐渐从生存必需转变为一种养生选择——越来越多的人走进田间地头,通过耕种、劳作,亲近土地,实现身体与心灵的双重调节。农耕养生并非简单的“体力劳动”,而是融合了传统中医“天人合一”理念与现代运动生理学、心理学的健康智慧,其核心在于通过“接地气”的劳作,建立人与自然、身心之间的平衡。


一、什么叫养生

古人云,“善养生者,上养神智,中养形态,下养筋骨”。养生不是单纯的健身锻炼,也不是光吃营养补品。养身是以调阴阳、和气血、保精神为原则,运用调神、吐纳、食养、药养、节欲、辟谷等多种方法,达到保养、调养、颐养生命,提升生活和生命质量,实现健康、快乐、长寿的人生就叫“养生”。


二、什么叫农耕养生

“职业农耕”是农民为生存而进行的耕种劳作,他的目的不是提升生活和生命质量,也就谈不上养生。农耕养生则是一种系统化、多样化的生活方式,通过参与和体验作物种植、养殖的过程,让人不得病或少得病,拥有乐观、健康、完整的生活,同时获得生物的回报,体会收获的成就,从而实现人生境界的升华,获得健康长寿的养生目标。农耕养生涵盖了运动健身、园艺疗养、食品保健、生态调适等多种养生方法,看上去是“低级”的乡村生活,实际上是高品位的养生方案。


三、农耕养生的益处

身心方面调节情绪、缓解压力:在田园的绿色环境中漫步,能让人心态安静、情绪缓和。新鲜的空气、明媚的阳光、宁静的环境有助于缓解压力,改善情绪,增强身体免疫力。观察作物短暂的一生,领略生命的神奇与力量。

体能方面强身健体、培养毅力:农耕劳作活动,不仅可以增强体力、改善身体机能,而且这种农耕劳作所需的持续性有利于培养人的毅力,消融内心急功近利的欲望,久而久之养成良好的品格。体力的消耗还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

饮食方面食物安全、身体康健:俗话说“病从口入”,说的是人体的一些疾病是吃出来的。自己亲自去耕种蔬菜、水果和粮食,会更努力地避免有害物质的使用,保护土壤环境与植物的健康不受污染。另外,从田头直接到餐桌,不需要运输和保鲜储藏,新鲜度更高。

对于上班族而言,农耕是“逃离屏幕”的最佳方式——放下手机、电脑,专注于土壤和作物,能让过度使用的视觉神经和大脑得到休息,缓解“数字疲劳”;对于青少年而言,农耕能弥补“自然教育”的缺失,让他们在观察作物生长的过程中理解生命规律,培养责任感;对于中老年人而言,农耕是“老有所为”的载体,通过劳作实现身体锻炼,同时收获作物的成就感能提升自我价值感,减少孤独感。

总之,农耕养生传递了“慢生活”的理念——作物生长有其规律,急不得、快不得,这种“等待”的过程能让人学会“反内卷”,培养耐心和从容的心态。正如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中所言:“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方不虚此生耳。”农耕养生的本质,就是让人在与自然的互动中,重新找回“听其自然、顺应本心”的生活节奏。


参考文献

汪晓云. 农业功能拓展的高级阶段——农耕养生[J]. 农业工程技术(温室园艺),2011,5:25-26

来源: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六合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