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以下简称《科普法》)修订颁布后的首个全国科普月。为深入贯彻落实《科普法》,在委托管理单位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的指导下,在学会秘书处支撑单位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的支持下,长江技术经济学会(以下简称学会)依托广大会员力量,充分发挥自身平台作用,策划了具有鲜明长江特色的全国科普月系列活动,为全民科学素质提升注入长江动能。
一是创作“科普长江——假如长江会发朋友圈”的科普推文,掀起传播互动热潮。该推文由学会联合长江科学院创作,以长江第一人称视角,展现了近年来长江大保护成效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效。作品同步在人民日报客户端、澎湃新闻客户端、科普中国推出,“长江水利”“长江科学院”“水库大坝之声”“长江水文”等微信公众号转发,累计阅读量近20万,其中澎湃号阅读量近10万,科普中国平台点赞量超1.4万、评论量超1200条。来自内蒙古自治区的网友评论:“这条创意朋友圈太妙!让长江化身博主,用30天旅程生动展现了长江地理、生态与文明的壮美画卷,从冰川到东海,从水电工程到文化地标,拟人化叙事让严肃知识瞬间鲜活,真是科普与情怀的完美融合”;来自青海省的网友评论:“赋予长江主角身份,让三峡大坝‘晒工程’、中华鲟‘报平安’、岸边城市‘互动点赞’,仿佛在‘围观’一位熟悉朋友的生活,枯燥的地理知识和生态保护理念瞬间变得亲切易懂”……
二是举办以长江源区科考成果为主题的“科普中国”直播活动,观看量超260万人次。学会联合长江科学院成功举办“科普中国”直播活动暨“长江•大家谈”云讲坛(第十二期)活动。本次活动邀请长江科学院三位专家基于十余年的长江源区科考成果,通过生动的案例、严谨的数据和真挚的感悟,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兼具学术深度与科普价值的精彩讲座,向社会公众普及长江源科学知识,唤醒全社会保护长江源生态环境的意识。直播活动通过光明网多个平台和学会视频号播出,反响热烈,观看量创学会直播纪录新高。通过多平台联动、专家技术支持等方式,有效打通了科普传播的“最后一公里”。
三是组织编制《长江流域科普人才能力评价导则》团体标准,探索构建流域科普人才评价标准。学会联合中国人才交流协会,委托全国科普教育基地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和江西省水利科学院共同编写。标准送审稿已通过专家审查。该标准为长江流域科普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与实施指引,有助于激发科普人员创新活力、拓宽职业发展通道,培育符合长江流域发展需求的科普人才队伍,为推动长江流域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四是开设学会“首个全国科普月”专栏,有效凝聚会员单位形成科普合力。学会引导会员单位积极开展具有长江特色的科普活动,在官网专栏集中推送了会员单位系列科普活动动态与优秀科普作品,大力普及长江科学知识,传播长江文化,营造了科普工作交流互鉴、碰撞提升的良好氛围,有效引导广大会员单位凝聚共识、形成科普合力。
此次全国科普月系列活动的成功开展,是长江技术经济学会在《科普法》指引下,对科普工作新模式、新路径的一次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学会将继续秉承为长江保护和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宗旨,紧密结合长江保护和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持续深化科普内容创作,创新科普传播方式,加强科普能力建设,团结引领广大会员单位,共同奏响新时代长江保护与发展的科普强音,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作出贡献。
来源: 长江技术经济学会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长江技术经济学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