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鱼市喧嚣到湿地葱茏,太湖的每一滴清水里,都浸透着科研人破解治太难题的智慧与汗水”。10 月28日,重阳佳节前夕,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南科院“)河湖治理研究基地(无锡)迎来了近40名特殊的 “参观者”—— 年龄50岁至70岁居住在基地周边的“原住民”。作为太湖生态变迁的亲历者、见证者,他们首次走进科研一线,解码科技治太的背后故事,感受水利科技创新与民生福祉的深度交融,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与科普创新写下生动注脚。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太湖边的鱼市凌晨三点就热闹起来,渔船靠岸时的马达声、商贩的叫卖声混着鱼腥味,能飘出好几里地。”“以前我家住三楼,一到夏天开窗,蓝藻的腥臭味能飘进屋里,连晾衣服都得躲着风向。” 参观途中,来自社区的居民与同伴们的感慨,勾勒出太湖曾经的生态困境。彼时,太湖沿岸 “靠水吃水” 的粗放发展模式,让渔业资源过度开发、工业与生活污水无序排放,水体富营养化加剧;2007 年太湖蓝藻危机更成为生态治理的 “觉醒信号”,也让 “守护太湖清水” 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使命。


                             图为太湖沿岸旧貌                                          图为小溪港现状(环太湖主要入湖河道之一)

       如今,时光的画笔已为太湖绘就新图景:昔日喧闹的鱼市码头,蜕变为草木繁盛的生态湿地 —— 小溪港渔咀公园的亲水栈道旁,芦苇随风摇曳,白鹭掠水而飞。 “现在晨练时能看到白鹭,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社区居民翻出手机里的湿地照片,脸上满是自豪。


     “太湖试验厅”内,讲解人员向社区居民科普了世界首个大尺度室内浅水湖泊风生流物理模型 —— 这个按水平 1:500 比例构建的模型,精准复刻了整个太湖湖区及23条主要河流、49座岛屿,可模拟不同水文气象条件下水的流场、污染物扩散、聚集,为太湖生态治理提供技术支撑,为太湖水环境治理装上了一双“科学的透视眼”。 基地讲解员的讲解,让老人们眼中的 “高科技” 变得具象化、感知化。


更令人振奋的是科研成果的民生转化:基于 “数字孪生太湖”模型 可以通过模型预警预报,让太湖治理从 “被动应对” 转向 “主动作为”;针对蓝藻治理研发的 “深潜式高压井控藻技术”,可在不破坏水体生态的前提下,通过压力灭藻,将控藻效率提升 80-90%,如今已在太湖贡湖湾、梅梁湾、竺山湾等多个重点湖区应用。


 

      此次公众开放活动,是河湖治理研究基地推动 “科研为民” 的重要探索。社区居民们不仅走进太湖试验厅了解太湖治理科研原理,还参观了“太湖流域水治理成果”“治太历史”等展陈, 通过此次活动,他们将成为太湖生态保护的 “基层哨兵”。



      太湖治理不是 “实验室里的课题”,而是关乎民生福祉的系统工程。近年来,南科院持续推动科研与科学普及两手发力,2021年9月,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太湖流域管理局、无锡市人民政府签订水利部太湖流域水治理重点实验室共建协议,共同推动治太攻坚任务;河湖治理研究基地每年开展科普活动超30场次,让水科学知识走进社区、学校。


       从 "鱼市喧嚣" 到 "湿地葱茏",从 "科技攻关" 到 "民生共享",南科院以科研实力守护太湖安澜,以开放姿态连接民心民意,让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地生根,生动践行国家江河战略,推动人水和谐、永续发展。

来源: 南科院河湖治理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