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伯今年72岁,近半年来,却备受头晕的困扰。"每次起床或床上翻身时,就感觉天旋地转,好像坐过山车一样",晚上睡觉只能保持一个固定的姿势,非常的影响睡眠,到医院后,被诊断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也就是俗称的"耳石症"。经过简单的手法复位治疗,困扰他多时的眩晕症状竟然奇迹般地消失了。李阿姨的经历则不同,68岁的她总是感觉走路的时候头重脚轻,坐着或躺着的时候没有这种感觉。经过检查,医生发现李阿姨患有体位性低血压,当她改变姿势时,血压无法及时调整,导致大脑供血不足。同时,她服用的有些药物也会加重头晕症状。资料显示,约三分之一的老年人都会遭遇头晕或眩晕的困扰。许多人认为这只是“年纪大了”,其实,老年人的头晕常常是身体发出的健康警报,需要人们给予足够的重视。
要理解头晕,首先需要了解人体是如何维持平衡的。
我们的身体拥有一套精密的平衡系统,这个系统就像一张三条腿的凳子,由视觉系统、前庭系统(内耳的前庭周围器官和大脑的前庭中枢)和本体感觉系统(肌肉、关节的位置觉)共同支撑。内耳中的前庭周围器官就像是人体的"陀螺仪",它包括三个相互垂直的半规管和两个耳石器(椭圆囊和球囊)。这些结构中充满了内淋巴液,当我们移动时,液体的流动会刺激毛细胞,将运动信息通过前庭神经传送到大脑。大脑再整合来自视觉和本体感觉的信息,协调眼、颈、躯干和四肢的运动,维持身体平衡。随着年龄增长,这个精密的系统会逐渐出现退化。研究表明,耳石器中的碳酸钙结晶(耳石)容易脱落,漂移到半规管中,这是导致老年人眩晕最常见的原因——耳石症。
老年人常见的白内障、黄斑变性等问题会导致视觉的衰退,使得老年人在光线昏暗的环境中容易失去平衡。
同时,下肢关节和肌肉的本体感觉也会随年龄增长而减弱,使大脑难以准确感知脚底接触地面的情况。这套平衡系统的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头晕和平衡障碍。更复杂的是,老年人往往多种因素同时存在,使得诊断和治疗变得更加复杂。
头晕是一种症状,其背后隐藏着许多不同的病因。
明确这些病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治疗头晕。耳石症是最常见的良性眩晕原因,特点是头部运动到特定位置时诱发短暂眩晕,通常不超过1分钟。虽然令人不适,但耳石症并不危险,通过专业的手法复位大多能立即缓解。脑血管问题则需要高度警惕。随着年龄增长,动脉硬化可能导致脑供血不足,尤其是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这种情况需要及时就医,以免发展为脑卒中。体位性低血压在老年人中相当普遍,是指从坐卧位站起时,血压突然下降20mmHg以上。研究发现,65岁以上老年人中,20%有体位性低血压,75岁以上则达到30%,在养老机构中甚至高达50%。这是因为调节血压的自主神经反射随年龄增长而减退,加上许多老年人服用的降压药物会加重这一现象。药物副作用也是一个常被忽视的因素。老年人往往同时服用多种药物,这些药物可能产生相互作用或副作用,引起头晕。常见的有降压药、抗焦虑药、镇静安眠药、抗癫痫药等。心理因素同样不容忽视。焦虑、抑郁和恐惧跌倒的心理在老年人中很常见,不同研究报告的发生率为21%-85%。这些情绪问题不仅本身可能引起头晕,还会因限制活动而导致身体功能进一步下降,形成恶性循环。值得注意的是,头晕有时可能是严重疾病的信号,如脑卒中、脑肿瘤、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等。虽然这种情况相对少见,但仍需要保持警惕。
头晕本身可能并不致命,但它却能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
跌倒及其并发症是头晕最直接的危害。数据显示,美国80岁以上人群的平衡障碍患病率高达85%。老年人骨骼脆弱,一旦跌倒,很容易导致髋部骨折、头部外伤等严重并发症。令人警醒的是,髋部骨折后的老年人一年内的死亡率可达20%,这被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功能衰退与社交隔离是另一个隐形的危害。许多老年人因担心跌倒而采取"自我保护"策略——减少外出活动。这会导致肌肉力量、平衡功能进一步减退,形成“失用-功能下降-更易跌倒”的恶性循环。同时,社交活动的减少还会带来孤独感和抑郁情绪,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持续的头晕需要大脑不断地调动资源来维持平衡,这会消耗大量认知资源,导致注意力、记忆力下降。一些研究发现,前庭功能障碍与认知能力下降之间存在关联,特别是空间记忆和执行功能。更值得关注的是,头晕可能是严重疾病的先兆。虽然大多数头晕是良性的,但少数情况下可能是脑卒中、脑肿瘤等严重问题的信号。特别是当头晕伴有言语不清、面部歪斜、肢体无力、视物重影等症状时,需要立即就医。
认识到这些风险,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为什么要重视老年人的头晕问题。
当头晕发生时,正确的处理方式很重要,发作时的应急处理首先要保证安全。立即坐下或躺下,防止跌倒;避免突然改变头部位置;保持环境安静,减少声光刺激。如果头晕伴有言语不清、口角歪斜、肢体无力等症状,很可能发生了脑卒中,需要立即拨打急救电话。记住“时间就是大脑”,越早治疗,预后越好。对于头晕问题,可以首选神经内科或耳鼻喉科。这些科室的医生专门从事平衡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就诊时最好有家人陪同,既能提供支持,也能帮助描述病情。
详细描述病情对诊断极为重要。
医生需要了解:头晕是旋转感还是昏沉感?每次持续多久?什么情况下会诱发?伴有什麼其他症状?既往有什么疾病?正在服用什么药物?建议在就诊前将这些信息整理好,还可以记录头晕日记,帮助医生做出准确判断。
治疗方法因病因不同而异。
耳石症可以通过手法复位快速缓解;血液循环问题需要改善脑供血;药物引起的需要调整用药方案。许多患者还需要进行前庭康复训练,这就像是对平衡系统进行"物理治疗",通过特定的训练促进大脑适应和代偿。治疗头晕往往需要多学科协作。神经科、耳鼻喉科、心血管科、康复科医生可能会共同制定治疗方案,同时关注身体功能和心理社会因素。
预防总是胜于治疗。
通过一些简单有效的措施,完全能够减少头晕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生活方式调整是基础。起床或站起时动作要放缓,遵循"三个30秒"原则:先在床边坐30秒,再缓慢站起,站稳30秒后再开始行走。保证充足水分摄入,避免脱水;限制饮酒,酒精会直接影响前庭功能;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疲劳。居家环境改造能显著降低跌倒风险。保证照明充足,特别是在走廊、卫生间等地方;地面要防滑,移除不必要的门槛和地毯边缘;在卫生间、浴室安装扶手;常用物品放在触手可及的地方,避免登高取物。这些简单的改变就能创造更安全的生活环境。科学锻炼对维持平衡功能至关重要。太极拳、散步、瑜伽等温和运动能够改善平衡能力和肌肉力量。研究表明,太极拳通过缓慢流畅的动作和重心转移,能显著改善老年人的平衡能力,减少跌倒风险。建议每周进行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的锻炼。合理用药管理非常关键。定期与医生复核正在使用的药物,评估获益和风险。有些药物可能需要调整剂量或更换品种。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要自行停药或更改剂量,任何调整都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营养支持也不容忽视。保证充足优质蛋白质摄入(每天每公斤体重1.2-1.5克),有助于维持肌肉质量;适当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既能预防骨质疏松,研究表明还可能减少耳石症的复发。定期健康检查能帮助早期发现潜在问题。除了常规体检,建议老年人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的平衡功能评估,包括视力、前庭功能、本体感觉等方面的检查。最重要的是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与家人、朋友保持社交联系,参与力所能及的活动,都有助于维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头晕不是老年人的必然症状,而是需要重视的身体健康预警信号,也是可以改善的。
作者简介
方瑞乐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血管神经病学科 副主任医师
来源: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方瑞乐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京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