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医学中,血管被誉为“生命的通道”,无论是输送营养的动脉、回收代谢产物的静脉,还是调控物质交换的毛细血管,它们共同维系着人体复杂而协调的运行系统。当这些血管因疾病发生病变,整个身体的健康也将受到严重威胁。

“泛血管疾病”一词应运而生,它不再局限于某一器官或部位的病变,而是强调心、脑、肾、四肢等多个系统血管的普遍性损害,其根源常常可以追溯到动脉粥样硬化这一共同病理过程。

在防治泛血管疾病的医学探索中,传统中医药从未缺席,“活血化瘀”作为中医经典治法之一,以其深厚的理论体系和广泛的实践经验,正在现代医学体系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血瘀——从中医视角审视“泛血管病”

中医认为,血液在脉管中运行顺畅是生命活动的基础。如果血液因寒凝、气滞、外伤、久病、情志不畅等因素而运行缓慢、瘀滞不通,就会形成“血瘀”这一病理状态。血瘀不仅意味着血行不畅,更可引发局部疼痛、脏腑功能失调等多种病证。它往往不是一个孤立的病理,而是贯穿于疾病发生、发展、加重、复发全过程的“根结”。这一概念,与现代医学所观察到的血小板活性增加、血管内皮功能受损、斑块形成等病理改变存在高度对应。中医所说的“血瘀”,可视为这一系列病理变化的整体反应。活血化瘀,不仅仅是改善血流,更是在整体层面调畅人体内环境,化解“瘀毒”,重建人体的生理秩序。

活血化瘀——疏通“生命之路”的中医良方

“活血”与“化瘀”,是中医应对血瘀问题的两把钥匙。“活血”重在推动血液顺畅运行,而“化瘀”则专注于清除体内已经形成的瘀血。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一套完整而灵活的治疗体系。面对泛血管病的不同阶段,活血化瘀法都能发挥其独特作用:

疏通血管末梢,温暖麻木肢体:许多泛血管病患者常感到手脚冰凉、麻木刺痛,甚至皮肤颜色发暗。这正是气血运行不畅,难以抵达肢体末端造成的。使用当归、川芎、丹参、桃仁等活血化瘀药物,能有效改善末梢循环,让养分和氧气更好地输送到这些“偏远地带”。这种方法对于改善手脚麻木、走路时腿脚酸痛以及各种末梢循环障碍尤为适用。

守护血管健康,延缓斑块进程:现代研究揭示,不少活血中药蕴含着保护血管的药理成分,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抗炎、改善血脂等作用,能在分子层面干预动脉粥样硬化过程。这些作用能让血管保持相对通畅,维持血管弹性,就像给血管筑起一道内在的防护线,降低血管堵塞、硬化的风险。

防范急性危机,降低血栓风险: 对于存在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高危因素的泛血管病人群,血液往往处于“粘稠易凝”的状态,这正是心梗、脑梗等突发事件的重大隐患。在疾病早期合理运用活血化瘀法,有助于稀释血液、防止瘀滞,改善血液的“流动性”,从而起到降低急性事件发生风险的作用。

助力病后康复,促进功能重建:在经历过脑梗、心梗等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后的康复期,活血化瘀法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它能加速受损组织的修复与血液供应的重建。这有助于改善如肢体无力、活动受限等功能障碍,显著提升患者康复期间的生活质量。

活血化瘀不止是“治疗”,更是“防患未然”

中医讲“治未病”,活血化瘀在泛血管病的早期干预中也同样重要。对于尚未出现明确器质性病变但已有“血瘀体质”表现的人群,如面色晦暗、舌质紫暗、经常疲乏易怒、四肢麻木冰冷者,可通过活血化瘀药茶、膏方调养、穴位按摩等温和方式,帮助改善血液流通,避免发展为器质性疾病。

特别是对于有“三高”病史的中老年人群,更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个体化“活血通络”干预。这种“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策略,正是中医智慧对慢病管理的深刻体现。

日常生活中的“活血化瘀”智慧

活血化瘀的理念不仅体现在药物上,更应融入日常生活。 坚持适度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快步走等),能有效行气活血,畅通脉络;选择具有活血功效的食材(如山楂、桃仁、黑木耳、洋葱等),可为身体辅助化瘀,增添助力;同时,保持良好心态、规律作息、严格戒烟限酒,这些习惯有助于调和气血,避免气滞血瘀,是预防“血瘀成疾”最根本、最有效的自然疗法。

结语:中医之“化瘀”,不仅是治病,更是通达生命之理

泛血管疾病已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常见问题,中医药的“活血化瘀”理念,为我们提供了管理血管健康的独特视角。这是一种贯穿预防、治疗与康复全过程的系统性健康策略。

血管通,则百脉顺;瘀血解,则百病散。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认识“血瘀”这位“沉默杀手”,了解“活血化瘀”这剂“中医良方”,在生活中主动呵护“生命之河”,让血流自如、健康常驻。

作者:贾妍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国家中医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住院医师  

审核:鞠建庆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国家中医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副主任医师  

注意:封面图为版权图库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来源: 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