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张比亲儿子还亲,怎么会骗我呢?”当民警告知李阿姨陷入保健品骗局时,她攥着空白存折,反复念叨着这句话。小张是保健品公司的推销员,每天雷打不动地给独居的李阿姨送鸡蛋、陪聊天,三个月后就说服她花8万元买了“能治百病的量子床垫”,直到床垫出现破损,露出里面的普通海绵,这场骗局才被戳穿。
这样的故事并非个例。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与发展研究中心于 2024 年初发布的《中国老年群体数字鸿沟与数字融入调查》显示,遭遇诈骗的老年人,最常遭受的诈骗类型是保健品诈骗(40.3%),其次是网购诈骗(34.6%)、红包诈骗(33.1%)、理财欺诈(30.3%)。
骗子们的套路看似花样翻新,实则都精确击中了老年人的“心理弱点”。
根据埃里克森的人生八阶段理论,65 岁以上的老人,核心需求是确认自己的人生有价值、有尊严,不希望感到遗憾或无用。这个阶段若需求未被满足,就会陷入自我怀疑、孤独、焦虑等状态,这些状态正是 “心理弱点” 的根源。
情感空巢:容易攻破的心理防线
72 岁的王阿姨老伴去世多年,子女定居外地,手机成了她最亲密的陪伴。去年冬天,她在短视频平台结识了自称 “退休干部” 的张先生,对方每天准时发来早安问候,耐心倾听她讲述年轻时的故事,甚至细心记下她的降压药服用时间,这份突如其来的关怀让王阿姨倍感温暖。两个月后,当张先生称投资养老山庄缺少周转资金时,她二话不说便转去 15 万元,即便后来对方失联,她仍固执地坚信 “他只是遇到难处了”。
随着生理机能的自然衰退,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往往愈发强烈,尤其是空巢老人,长期见不到亲人,内心对亲情与关怀的渴望,会让心理防线变得格外脆弱。骗子们恰恰瞄准了这一点,用亲昵的称呼、细致的关怀填补老人们的情感空缺。
甚至,有些看似温情的邀约,“只要来店里吃顿免费火锅,还送鸡蛋和防滑拖鞋!”让老年人们享受到了家庭未有的温馨。当老人将对方视作精神寄托,便很难再理性判断其行为动机。
老人们之所以容易受骗,很大程度上是被这种欺骗性的 “情感陪伴” 所迷惑,误将骗子的 “假意关怀” 当成了 “真心服务”。尤其是独居老人,若社交圈子狭窄,信息获取渠道有限,对人和事的分辨能力也会受到影响,更容易成为骗子的目标。

认知落差:信息时代的“隐形屏障”
“说学短视频能月入八千,还能退学费,我想着不能被时代淘汰。”年过七旬的唐阿姨抱着紧跟潮流的想法报了网络培训班,交了5000多元学费后,到头来只学到些基础剪辑操作,所谓的“赚钱收益”从未兑现。她不知道,那些课程群里“打了鸡血”的学员反馈,大多是骗子精心安排的水军。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认知功能会自然减退,思维速度变慢、记忆力下降。面对快速迭代的网络信息,他们很容易陷入“信息茧房”,认知能力的下滑会直接影响对信息的理解和判断,让他们在面对诈骗时难以准确评估潜在风险。
更值得注意的是,短视频平台的精准推送会不断强化他们认同的观点,而“免费听课”“零风险赚钱”这类话术,又恰好迎合了他们想证明自我价值、不愿被时代落下的心理,一步步降低他们的防备心。
更为关键的是,很多老年人对“AI换脸”“虚拟定位”等新技术缺乏基本认知,当遇到仿冒公检法的来电、冒充子女的求助信息时,往往难辨真伪,轻易就落入骗子的圈套。
生存焦虑:被放大的不安与渴望
“这药能治我的糖尿病,以后再也不拖累孩子了。”患有慢性病的赵大爷,在一场所谓的“专家讲座”上动了心,花3万元买下了宣称“纯中药制剂”的产品,结果发现不过是普通食品。他后来坦言,之所以轻易相信,正是因为骗子那句“吃了能停药”,精准戳中了他怕给子女添麻烦的心事。
退休后收入相对固定,再加上对疾病的天然恐惧,让老年人对“健康”和“财富”的安全感需求格外强烈。骗子们恰恰摸透了这份心思:健康类骗局主打“包治百病”“不用住院”“告别西药依赖”,死死抓住老人的恐病心理;投资类骗局则高调承诺“高收益、零风险”“保本翻倍”,迎合他们想快速增加积蓄、给晚年生活多份保障的迫切愿望。
更狡猾的是,骗子们还会用“免费体检”“赠送鸡蛋、米面”等小恩惠,打破老人的心理防线。老人在“占了便宜”的愧疚感和对“福利”的期待中,一步步放下戒备,最终在对方的诱导下妥协受骗。
尊严执念:不愿承认“判断力滑坡”
很多老人受骗后不愿告诉子女,甚至拒绝承认被骗。民警在办案中发现,不少老人就算找上门,也说不清楚骗局细节,还固执地坚持“自己没上当”。这种抗拒的背后,是老年人对自我价值的维护。退休后社会角色转变,他们害怕被子女看作“老糊涂”,更希望通过“能赚钱”“懂养生”证明自己仍有能力。
骗子们恰恰利用了这种心理,一边用“您真有眼光”“比年轻人还懂行”的赞美戴高帽,一边用“这事儿别告诉孩子,他们不懂”的话术来孤立老人。当老人在赞美声中建立起“自主判断”的错觉,就容易瞒着家人做出不理智的决定。
这种心理防线一旦被突破,老人往往会陷入“认知失调”——既不愿承认自己的判断失误,就会不断为骗子找借口,甚至在证据面前仍拒绝承认,形成“越陷越深”的恶性循环。

防骗盾牌:亲人的情感陪伴
数字技术早已融入老年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生活正成为他们日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3.1亿人,占总人口的2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 56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25 年 6 月,60 岁及以上老年群体的互联网普及率已达 52%。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数字社会不仅要速度,更需要温度。那些得逞的骗局,从来不是因为老年人“糊涂”,而是骗子们利用了他们的情感需求、认知局限与尊严执念。
“社会支持理论”指出,稳定的情感联结是对抗孤独的关键。真正的防骗,始于家庭内部的情感联结,子女的耐心陪伴才是最坚实的防骗盾牌。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核心是满足其持续的心理需求,这直接影响他们的情绪健康与自我价值感。
- 日常的一通电话、视频里的家常,比节日的贵重礼品,更能提供持续的心理安全感;
- 主动询问“您年轻时候做过最骄傲的事是什么?”,耐心倾听他们的故事,能让老人感受到自己的人生被重视,这种“被看见”的心理满足,是任何节日礼物都无法替代的;
- 日常关爱应多给选择(“今天想散步还是听戏?”),而非直接安排,这比节日送补品更能守护他们的心理尊严;
- 不要替老人包办一切,反而会削弱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对自身能力的信心)。老年人需要通过完成力所能及的事(如择菜、整理房间)获得“自我整合”,确认自己仍有价值。
此时,当父母的情感需求得到满足,认知盲区被亲情照亮,那些精心设计的骗局便难以攻破这道温暖的防线。
参考资料:
人民网
第5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Yu L, et al. Vulnerability of older adults to government impersonation scams. JAMA Network Open. 2023. Epub Sept. 22. doi:
10.1001/jamanetworkopen.2023.35319.
来源: 齐亚凤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齐亚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