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9日,我们迎来第20个世界卒中日。今年,世界卒中组织将全球核心口号定为“Every Minute Counts. Know the signs of stroke. Act FAST.”,即“分秒必争,识别卒中,快速行动”。结合中国实际,中国卒中学会发布了2025年中文主题:“尽早识别,立刻就医”。这一主题突显了卒中防治的紧迫性,旨在呼吁公众提高对卒中症状的警觉,并立即采取行动。卒中,俗称“脑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由于脑部血流中断导致脑组织损伤,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在中国,卒中已成为居民首位死因和主要致残原因,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据中国卒中学会数据显示,中国居民一生中罹患脑卒中的风险高达40%,位居全球197个国家之首。每年新发卒中病例约340万,占全球总病例的30%,相当于每10秒就有1人发病。这一严峻形势凸显了普及卒中知识、强化快速响应机制的重要性。本文将从卒中基本知识、识别方法、中国现状及应对策略等方面展开科普,帮助读者掌握关键信息,保护自身和家人的健康。
一、卒中的定义、类型与危害
卒中,医学上称为“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主要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两大类。缺血性卒中占所有卒中病例的约80%,由脑血管阻塞导致脑组织缺血坏死;出血性卒中则因脑血管破裂出血引起。这两种类型均会迅速损害脑功能,导致肢体瘫痪、言语障碍、认知下降甚至死亡。据中国卒中学会发布的《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指出,卒中是中国成年人致残和致死的首要原因,其危害不仅限于个体健康,还波及家庭和社会经济。例如,卒中后患者常需长期康复,医疗费用高昂,且约70%的幸存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残疾,影响生活质量。
卒中的发生与多种危险因素相关,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酗酒、肥胖和缺乏运动等。这些因素可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和早期管理来降低风险。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统计数据显示,控制高血压可减少约40%的卒中发病风险。因此,了解卒中的基本知识,不仅有助于识别急性症状,还能通过预防措施减少发病概率。需要强调的是,卒中是一种时间依赖性急症,治疗窗口短暂,通常缺血性卒中的黄金治疗时间仅为4.5小时。延误救治可能导致不可逆的脑损伤,因此公众需树立“时间就是大脑”的意识,掌握卒中基础知识,为及时应对奠定基础。
二、快速识别卒中症状的方法与FAST原则
快速识别卒中症状是挽救生命的关键。国际通用的FAST原则是一种简单易记的工具,帮助公众在紧急情况下判断是否发生卒中。FAST代表:F(Face,面部下垂)、A(Arms,手臂无力)、S(Speech,言语困难)、T(Time,及时就医)。具体来说,如果发现一个人面部不对称、微笑时口角歪斜,单侧手臂无法抬起或持物,言语含糊或无法理解他人说话,应立即怀疑卒中并拨打急救电话。中国卒中学会在2025年主题中强化了这一原则,结合中国实际,补充了其他常见症状,如突发眩晕、视力模糊、剧烈头痛或行走困难等。
根据中国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的数据,早期识别并使用FAST原则可将卒中患者的救治时间缩短50%以上,显著提高康复几率。在实际应用中,公众可通过家庭演练和社区宣传掌握这些方法。例如,许多医疗机构和公益组织开展培训活动,教大家如何用一分钟完成初步评估。需要指出的是,卒中症状可能突然出现且进展迅速,切勿等待自行缓解。中国每年因延误就医导致的卒中死亡病例约占30%,这凸显了普及识别知识的重要性。此外,数字健康工具如手机APP也可辅助识别,但最终仍需依赖专业医疗评估。通过强化公众教育,我们能将“尽早识别,立刻就医”的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减少卒中的严重后果。
三、中国卒中现状与应对策略
中国是全球卒中负担最重的国家之一,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居民一生中罹患脑卒中的风险为40%,每年新发病例约340万,占全球总数的30%。这一高发病率与人口老龄化、不健康生活方式及慢性病高发密切相关。中国卒中学会的统计表明,高血压是卒中的首要危险因素,中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已达25%以上,但控制率不足20%。此外,吸烟、高盐饮食和缺乏运动等行为因素进一步加剧了风险。从地域分布看,农村地区的卒中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城市,可能与医疗资源不均有关。
为应对这一挑战,中国已实施多项国家行动,如“脑卒中防治工程”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旨在通过筛查、教育和医疗体系建设降低卒中负担。例如,推广基层医疗机构开展血压监测和健康教育,可有效识别高危人群。同时,立即就医的流程优化至关重要,包括完善急救网络、建设卒中中心等。据统计,中国已建成超过1000家卒中中心,覆盖多数地区,确保患者在黄金时间内接受溶栓或取栓治疗。公众应积极参与这些措施,通过定期体检、控制危险因素和学习急救知识,降低自身风险。只有将个人行动与公共卫生政策结合,才能扭转卒中高发趋势,实现“尽早识别,立刻就医”的目标。
结语与建议
总之,卒中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但关键在于“分秒必争”。通过2025年世界卒中日的主题“尽早识别,立刻就医”,我们强调了快速识别症状和立即行动的重要性。卒中不仅威胁个人健康,还对社会造成巨大负担,中国的高发病率数据警示我们需提高警惕。掌握FAST原则等识别方法,结合健康生活方式,可显著降低风险。
建议公众从日常生活做起:首先,学习并传播卒中知识,确保家人和朋友了解症状;其次,定期进行血压、血糖等检查,控制慢性病;最后,一旦怀疑卒中,立即拨打急救电话,避免延误。政府和社会应继续加强医疗资源建设,推动科普教育。让我们携手行动,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共同抵御卒中危机,守护生命健康。
数据支撑来源
1· 中国卒中学会:《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3)》,提供中国居民卒中风险40%及每年新发病例340万数据。
2·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2)》,支持卒中发病率和危险因素分析。
3· 世界卒中组织:全球核心口号及流行病学数据参考。
来源: 科普医卫康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科普医卫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