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裤子变紧了,我是不是又胖了?”

穿衣服时对着镜子反复拉扯衣角

刷短视频刷到“漫画腿”“蚂蚁腰”会下意识低头看自己

甚至因为同学一句 “你好像胖了”就偷偷节食

觉得自己再瘦点就好了

这些藏在日常里的纠结,其实都是“体重焦虑”在悄悄作祟。体重焦虑不只是担心“变胖”,更多是对“自我形象”的不接纳,背后藏着审美误区、价值绑定等心理小疙瘩。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聊‘体重焦虑’,聊聊怎么帮助孩子们把这份焦虑“卸下来”。一起来看看吧~

不是怕胖,是怕不被喜欢

很多人以为体重焦虑就是“担心体重增加”,其实背后藏着更复杂的心理:

1、被单一审美带偏了!

打开社交软件,满屏都是“白幼瘦”“直角肩”的标准,好像只有这样才算“好看”。时间久了,青少年会👉下意识」👈觉得“我不符合这个标准,就是不好看”。

2、把体重和自我价值绑太紧了!

有的同学会想“我瘦一点,是不是更受欢迎一点?”“我要是能穿XS码,朋友会不会更羡慕我的身材?”

其实这是个误区!决定你价值的从不是由体重称上的数字,而是你自己。你解出数学题时的专注、帮同学讲题时的耐心,这些比“瘦几斤”珍贵多了,也更能让别人记住你。

3、总在和别人比,忘了自己的节奏!

有的同学看到同桌每天都只吃沙拉,就跟着不吃主食,看到朋友一周瘦了3斤,就急着试“断食法”——可是每个人的身高、体质、代谢都不一样,身材也没有统一模板。盲目跟着别人的节奏走,只会越比越焦虑,甚至伤了身体。


尝试把体重焦虑放下

摆脱体重焦虑不用大刀阔斧,日常里的小改变就能帮上忙,可以试试这样做:

1、别被标准框住❌

下次再刷到完美身材的视频时,试着在心里问自己:

“这个身材真的适合所有人吗?”

“我穿宽松的卫衣舒服,还是紧身衣舒服?”

好看的核心是 自在,不是符合别人的标准!

比如运动博主的健康肌肉线条,穿搭博主的微胖辣妹风,舒适慵懒的中性风等等;慢慢会发现,原来身材有这么多可能性,自己现在的样子也很可爱。

2、别让数字左右心情💥

别天天盯着体重称看,甚至一天称好几次——体重受喝水、吃饭、运动影响,每天浮动2-3斤都很正常,频繁称重只会徒增焦虑

不如和自己约定:每周固定一天早上称一次,其他时间把体重秤收起来。更重要的是关注“身体的感受”,比如今天跑步比上周多跑了一圈,爬完楼梯不喘了,吃喜欢的饭菜时能安心享受,——这些舒服的变化,比数字有意义多了。


3、对节食说“不”🍰🍜🍣🍗

其实不用对食物挑三拣四,想吃炸鸡就偶尔吃一次,不用有负罪感;食堂的蔬菜、肉类、主食都吃一点,均衡搭配就好。

有的同学为了瘦,故意不吃早饭,跳过晚饭,甚至吃了再偷偷催吐——这样不仅会让胃难受,上课没精神,还会让你更关注“吃”,反而陷入“越克制越想吃”的怪圈。

记住📢📢:吃饭是为了给身体充电不是饿了控制体重,好好吃饭的人才有精力学喜欢的事、玩喜欢的游戏呀!

4、遇到扎心话,学会温柔反击

如果同学开玩笑说“你最近胖了”不用着急反驳或偷偷难过,可以试着说:

“是呀,最近吃妈妈做的红烧肉多了点,不过很开心呀”;如果家人总说“你该减减肥了”,可以认真说“我现在每天都去散步,身体很舒服,您别担心啦”

不用强迫别人认同你,只要你自己清楚“我的身材我满意”,这些话就不会戳到你。


家长要做坚定的支持者

用关注健康和优点代替挑剔身材吧~

青少年摆脱体重焦虑,也需要身边人的小帮助。家长别总提体重、减肥。别说你少吃点,而是说“我们周末一起去公园骑车吧”;不说“你穿这个显胖”,而是说“你穿这件颜色真好看”;朋友之间别比谁更瘦,多聊点别的:比如周末去看新出的电影吧,今天的数学题你会了吗?

当大家不再盯着身材聊,焦虑自然就少了;如果发现朋友在节食,也可以悄悄说“别饿着呀,我们一起去吃好吃的,身体健康最重要呢”。


其实,青春期的身体就像正在生长的小树,有的长得快,有的长得慢,有的枝繁叶茂,有的挺拔修长,每一种样子都有自己的生命力。体重只是身体的一个小标签,不是你的全部。


当你把注意力从“体重数字”上移到“喜欢的事”上,比如练一首新的曲子, 和朋友打一场篮球,读完一本有意思的书,就会发现,原来自己的闪光点这么多,根本不用被体重困住呀!

来源: 成都西南儿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