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雄安绿色水网和生命健康研究院贾沼霖教授在2025科普中国说·河北场带来演讲《水利工程的“健康管家”——边坡安全智能监测系统》。

以下是贾沼霖的演讲节选:

我们每天刷牙、洗脸、做饭、用电,其实都离不开水利工程的守护。它们就像城市的血管和心脏,让水流稳定、安全地送进千家万户。我今天要介绍的边坡预警系统,就是这些工程的安全卫士——给山坡装上“千里眼”和“顺风耳”,能在危险来临前发出预警。

要理解边坡预警,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边坡。它就是大坝、河岸、水库旁那些看似结实的斜坡。别看它们外表坚固,一旦出问题,就像皮肤被划开一样,可能引发严重的滑坡灾害。2024年,全球因滑坡事故造成近5000人丧生,创历史新高。气候变化让极端天气频发,边坡安全面临更大挑战。

边坡会“生病”,大致有三个原因。

第一,自身“底子不好”。有的边坡由沙性土构成,像光滑的积木塔,容易滑动;有的由黏性土组成,看似牢固,却容易裂开;不同土层交界处,最容易出现滑坡。第二,水的破坏。地下水位升高,像给边坡底下垫了一层水垫子,土石之间压力变小,容易滑动。地表雨水渗透则让土变得松软,像干面包被泡软,轻轻一捏就碎。第三,外力冲击。地震、施工堆载等都会让边坡受到扰动,出现裂缝和塌方。

要防止这些问题,传统人工巡查既慢又难,而边坡预警系统,就是为山体装上了一张精密的灾害雷达网络。它分为四个部分:感知层、传输层、分析层和预警层。


(图片来源于贾沼霖PPT)

感知层相当于神经末梢,在坡体上布满“眼睛”和“耳朵”。GNSS传感器能监测毫米级位移,土壤传感器能感知压力和含水量变化,雨量计、风速仪随时记录天气数据。在三峡大坝周围,就布设了500多个这样的监测点,形成无死角的安全网。

传输层则像信息高速公路,通过无线、有线通信或北斗卫星短报文系统,把监测数据实时传回中枢。

分析层是“大脑”,AI会根据大量历史数据和数值模型,判断边坡是否异常,甚至模拟未来风险。

预警发布层负责把信息传递给管理部门,通过短信、广播、声光报警等方式发出蓝、黄、橙、红四级预警,并自动生成应急处置建议。如黄色预警就表示这个区域要增加巡查频率,而对于红色预警区域就需要立即启动预案。

从收集数据到传递数据,再到分析数据、发布预警,系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工作闭环,并向智能化和自适应升级,让预警更加精准高效。

这个系统已经在很多真实场景中立下大功。

2025年6月宁夏暴雨,水位涨高,一处灌区渠道的衬砌板缝隙突然变大,这是滑坡要发生的信号。预警系统第一时间捕捉到异常,管理人员迅速加固防护,守住了30万亩农田和几百户村民的安全。

装在衬砌板缝隙的位移传感器和渠道旁边的雨量计,就像给渠道装了一支随时能测体温的体温计,一发现体温异常就报警,特别适合在农村的中小型水利工程里推广,成本不高,效果却特别好。

另一个案例来自广西百色的升船机工程。那里的边坡高达160米,比50层楼还高。2024年施工期间,雷达发现几乎肉眼难辨的缝隙正在扩大。项目部立刻停工并疏散人员,最终在无人机监测和AI分析的帮助下,及时制定加固方案,避免了重大事故。

还有2008年汶川地震后的唐家山堰塞湖,滑坡形成的坝体随时可能垮塌。边坡监测系统通过几十套传感设备,像给大坝做心电图,实时监控位移曲线,为指挥部提供了最关键的科学依据,成功避免了灾难。

这些案例告诉我们,边坡灾害并非突发,而是一个慢慢变形到溃败的过程。从出现裂缝到全面垮塌,可能经历数小时到数周。预警系统的意义就在于争取时间:现在的传感设备5至30分钟更新一次数据,从异常出现到发出警报,只需不到半小时。从传感器发出数据,到智能系统自动识别危险、最后做出警报决策,只需要15分钟。

预警时间并非越长越好,因为过度提前预警,可能导致“狼来了”的效应。系统还能根据历史案例计算最合适的预警时机,既不抢跑,也不迟到,让预警既准确又高效。

未来的边坡预警系统,将从发现危险进化到预测危险。感官网络会从点状监测发展为全域覆盖,从“听诊器”演变成覆盖全域的神经网络。智能大脑也将从辅助分析者变为决策者。它通过人工智能学习大量的案例,能在险情发生前自动推演场景、生成分级处置方案,并在紧急情况下发布直观简洁的命令,让人们在最短的时间里采取最快的行动。

作为水利工程的安全医生,边坡预警系统让我们学会了用更聪明,更温柔的方式和自然相处,不再和滑坡硬碰硬,而是提前预知、科学应对,在人与自然之间找到平衡。

策划制作

演讲人丨贾沼霖 雄安绿色水网和生命健康研究院教授

责编丨艾静

审校丨徐来、林林

来源: 科普中国说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