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老年朋友跟华子说,他服用阿司匹林时出现了皮下出血,手背和大腿有时会出现淤青,是不是药物剂量太大了,能不能减少药量呢?
华子说,在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时,出现皮下淤青是比较常见的情况,但通常可以自行吸收,不影响继续用药。建议找医生评估,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调整,如果随意减少药量,有可能造成治疗失败。
一、抗血小板药物的用药目的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溃,会诱发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是造成心梗、脑梗的主要原因。抗血小板药物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人体的血小板每天都会更新,所以需要每天服用足够剂量的抗血小板药物,才能产生足够的药效。如果延长服药间隔或是减少药量,都有可能导致抗血小板治疗失败。
所有的抗血小板药物,需要坚持每日按时、按量服用,才能保证药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对血小板为不可逆性抑制,停药超过48小时,血栓形成风险会大幅升高;替格瑞洛、吲哚布芬对血小板为可逆性抑制,停药超过24小时,血栓形成风险就会升高。
二、抗血小板药物的常用剂量
阿司匹林的常用剂量为每日1次,每次75-100mg;氯吡格雷的常用剂量为每日1次,每次75mg;替格瑞洛的常用剂量为每日2次,每次90mg;吲哚布芬的常用剂量为每日2次,每次200mg。
服用药物剂量过低时,可能无法抑制全部新生成的血小板,仍然会有较高的血栓风险。比如阿司匹林每日服用剂量低于50mg时,就可能不会产生药效。
不过出血风险较高的人(如过于瘦弱、血小板数量偏低、凝血功能较差等),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减少药量。比如服用吲哚布芬,如果是65岁以上老人或是肾功能不好者,可减半服用。
三、出现皮下出血不要恐慌
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出现皮下出血较为常见,通常可自行恢复,绝大多数人不会出现更严重的出血。这是因为血小板被抑制后,如果受到轻度的碰撞、挤压,皮下毛细血管就容易破裂。
如果皮下出血不严重,淤青直径在5cm以下,只伴有轻微疼痛、肿胀或是没有不适感觉,不需要特殊处理,只要避免刺激、揉搓出血部位,在数日内就会自行吸收。
如果皮下出血严重,淤青范围迅速扩大,伴有明显的疼痛、肿胀等情况,或是同时出现牙龈出血、鼻出血、呕血、黑便等其他部位出血,就需要及时就医处理。
其实有种观点认为,出现皮下出血是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产生药效,降低血栓风险的证明。还有部分人皮下出血是因为缺乏维生素C导致毛细血管脆性增加,只要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就可以改善皮下出血的情况。
总结一下,在服用以阿司匹林为代表的抗血小板药物时,出现皮下出血是常见的情况,通常不会更加严重。如果出血范围不大,也没有伴随其他部位的出血,并不影响继续用药。不要自行减少药量,否则可能会导致治疗失败。
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对用药有疑惑,请咨询医生或药师。我是药师华子,欢迎关注我,分享更多健康知识。
来源: 药师华子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药师华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