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段跃初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垃圾似乎是再寻常不过的存在。喝完的饮料瓶、吃完的外卖盒、淘汰的旧家电,这些被随手丢弃的废弃物,往往被认为只有填埋或焚烧这两条出路。然而,随着“无废城市”理念在全球范围内兴起,这一固有认知正被彻底颠覆。“无废城市”并非指城市完全没有垃圾,而是一种以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和高效处置为核心的城市管理新模式,旨在最大限度减少固体废物填埋量及环境影响,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而“无废细胞”作为这一理念的微观载体,将机关、企业、社区、学校、家庭等单位打造成推广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最小单元,通过小单元实践实现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为“无废城市”建设筑牢根基。

 

从居民分类投放到垃圾焚烧发电,从厨余垃圾制沼气到废旧物资再生利用,“无废城市”的全链条治理体系,让“垃圾去哪了”这个日常疑问有了清晰且充满科技感的答案。如今,这一理念不仅在中国落地生根,更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实践样本,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在欧洲,欧盟以循环经济宏观战略为引领,全面部署“无废城市”建设,遵循“避免产生、重复使用、材料回收、能源回收和填埋处置”的五阶梯原则,构建了从生产到消费再到回收的全链条治理体系。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的实践颇具代表性,该市通过聚焦食品和有机废物、消费品、建筑环境三大关键物质链,精准推进循环经济建设。在食物和有机废物流领域,阿姆斯特丹建立短食物链可持续食物系统,鼓励消费区域内生产的食品,减少物流环节的环境影响,同时对厨房和花园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处理,实现有机废物的高质量资源化利用;在消费品管理方面,通过研究电子产品、纺织品和家具等主要产品的消费行为,倡导“减少购买、节约使用、共享复用”的消费理念,大力发展二手交易市场,从源头减少废弃物产生;在建筑领域,强化建筑设计、建造和翻新的绿色要求,设定了到2030年新原材料使用量减少50%、2050年实现100%循环的雄心目标。

 

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则注重多方协同与进展评估,2016年启动“走向循环经济”倡议,通过搭建“利益相关者平台”,集中记录和衡量项目进展,包括参与企业数量、受培训人员规模等关键指标。该市每季度召开主题协调员会议,每18个月开展一次全面评估,评估报告面向公众开放,形成了透明高效的治理闭环。而欧盟的纺织品回收政策更具前瞻性,要求成员国从2025年起禁止丢弃废旧纺织品,推动专门回收利用。西班牙巴塞罗那的一家慈善组织已率先行动,通过在超市和快时尚品牌门店设置7000多个捐赠箱,每年回收2万吨废旧衣物,其中大部分被加工成洗碗布等产品,约8%经处理后作为二手服装重新销售,实现了资源的循环价值。

 

地处东南亚的新加坡,面对土地稀缺、人口密度大的先天限制,走出了一条“精细化管理 科技创新”的“无废城市”之路。新加坡高度重视废物全生命周期管理,投入大量资金建设高标准的废物收集和处理基础设施,同时设立3R基金,资助企业和组织开展废物减量、再利用和回收项目,并启动监管沙盒,为环保新技术提供安全的试验环境。在多方协作方面,新加坡推动环境服务行业向技术化、标准化、国际化转型,同时通过公众教育抑制过度消费,倡导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如今,新加坡已实现61%的废物回收率,37%的废物通过焚烧发电实现能源回收,仅2%的不可回收废物进行填埋处置,成功破解了“垃圾围城”的困局。在具体实践中,新加坡的垃圾分选黑科技令人瞩目,混合了废钢、石膏板、塑料薄膜、砖头瓦块等的建筑废料,经过专门的分选系统和撕碎设备处理后,可破碎制砂或制成再生砖,实现了“变废为宝”。

 

在中东,阿联酋的马斯达尔城堪称“无废城市”的未来实验场。这座2007年启动建设的城市,以“零碳、零废弃物”为目标,将传统阿拉伯城市设计与现代环保科技完美融合。城市街道狭窄且由高墙环绕,高墙开口可引导微风通风降温,使城内温度比周边低21摄氏度;建筑采用道格拉斯冷杉和高强度环保塑料等绿色材料,有效减少阳光直射和热量传导;147英尺高的风塔与城外的太阳能光伏场协同发力,为城市提供清洁能源;地下的个人快速交通系统(PRT)采用电动无人驾驶车辆,实现了零排放出行。尽管项目建设过程中经历了调整,但马斯达尔城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实验室”,为全球“无废城市”建设提供了技术创新与城市规划的双重借鉴。

 

放眼中国,自2019年以来,生态环境部会同18个相关部门和单位指导深圳等11个城市和雄安新区等5个特殊地区开展“无废城市”建设试点,两年内形成97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为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各地结合自身特色,探索出了一批极具示范意义的实践路径。

 

在南宁兴宁区,工业固体废物治理聚焦“资源化 规范化”,华润混凝土、广西森工五洲人造板等企业实现废渣回收再利用,让工业废弃物成为生产原料。截至2024年9月,兴宁区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5%,蔗叶综合利用率达82.92%,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1.89%,农业废弃物处置网络日益完善。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城乡双覆盖”,191个物业小区、14多万户居民纳入“定时定点投放 督导”机制,农村地区以示范镇、示范村为引领,依托“四支队伍”强化动态监督,形成了全闭环管理。此外,该区设置11个大件垃圾临时存放点,累计处置废弃家具等1000多吨,34家垃圾经营性收运企业实现规范化管理。

 

杭州市则制定了明确的阶段性目标,计划到2025年,60%的区、县(市)通过省“无废城市”建设评估,固体废物产生强度明显下降,工业危险废物填埋率控制在5%以下,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为实现这一目标,杭州将突出绿色低碳导向,推广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培育“无废产业”;同时提升固体废物循环利用能力,重点推动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和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构建“源头减量—循环利用—末端安全处置”的完整体系。

 

无论是国外的先进经验,还是国内的实践探索,都清晰地表明:“无废城市”建设不是单一领域的治理行动,而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城市治理模式的系统性变革,需要政府、企业、公众的协同发力。

 

对政府而言,应加强顶层设计,借鉴欧盟的“五阶梯原则”和布鲁塞尔的评估机制,建立科学的“无废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和监督考核机制,完善垃圾分类、资源回收、废物处置等相关法律法规。同时,要加大对环保基础设施和科技创新的投入,像新加坡那样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废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研发和推广,为“无废城市”建设提供政策和技术支撑。

 

对企业而言,应主动承担主体责任,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生产全过程。在生产环节,借鉴阿姆斯特丹的绿色设计理念,推行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减少原材料消耗和废弃物产生;在回收环节,参考西班牙的纺织品回收模式,建立产品回收体系,推动废旧产品再生利用。工业企业更应学习南宁兴宁区企业的经验,实现工业固体废物的内部循环利用,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对公众而言,每个人都是“无废城市”建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坚持做好垃圾分类,像许多社区推行的那样,通过积分兑换生活用品,让垃圾分类成为一种习惯;践行绿色消费理念,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优先选择可循环、可降解的产品;参与废旧物资回收,将闲置的衣物、家电、书籍等通过正规渠道捐赠或转让,延长其使用价值。

 

从欧盟的循环经济战略到新加坡的精细化管理,从马斯达尔城的科技探索到中国的试点推广,“无废城市”建设已成为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共同选择。这场绿色革命,不仅能破解“垃圾围城”的困境,更能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让城市更宜居、更具活力。正如顿河的流水见证着土地的重生,垃圾的“资源化”之路也见证着城市的蝶变。让我们携手同行,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让“无废”理念深入人心,让循环利用成为常态,共同描绘“城市矿产”永续利用、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美好蓝图。

来源: 科普文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