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核专家:周洪直

北京工业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高级实验师

硕士生导师

在地铁早高峰的嘈杂声、飞机引擎的持续轰鸣中,一副降噪耳机能瞬间为我们筑起“声音结界”。但摘下耳机时的耳道瘙痒、胀痛,不禁让人疑惑:长期佩戴降噪耳机,真的会引发耳道炎症吗?

01降噪耳机:如何实现“消音魔法”?

当外界噪音如潮水般涌来,降噪耳机可不是简单的“人工捂耳朵”,而是靠精密声学技术主动“瓦解”噪音。其核心原理藏在声波的特性里——声波作为传导波,只要遇到频率相同、振幅相等但相位相反的“干预”,就会像正数遇上负数一样相互抵消,形成安静区域。

主动降噪——耳机里的“声学抵消系统”

主流降噪耳机的主动降噪系统,由三大核心部件协同工作:

麦克风阵列:分别捕捉耳道内残留噪音和外部环境噪音,形成双重监测,避免遗漏轻微声响;

数字信号处理器:在超短时间内解析噪音的频率、振幅,生成与原噪音相位相反、幅度近似的“反向声波”,运算速度直接决定降噪效果;

扬声器:将音乐信号与反向声波叠加后传入耳道,外界噪音与反向声波精准碰撞抵消,仅剩纯净声音。

被动降噪——物理隔音

被动降噪靠物理结构阻挡噪音,常见设计包括:

入耳式耳塞:硅胶或海绵材质贴合耳道形成密闭空间,阻挡外界噪音直接进入;

头戴式耳罩:通过耳罩海绵垫和外壳包裹整个耳朵,利用物理屏障隔绝噪音,高端款还会填充隔音材料提升效果;

半入耳式:舒适度高但隔音弱,仅靠轻微贴合阻挡部分噪音,适合安静环境。

如今主流降噪耳机均采用双重降噪模式,先通过被动降噪阻挡大部分高频噪音,再通过主动降噪抵消低频噪音,形成全方位防护。

降噪时的气压感从何而来?

不少人开启降噪后会感觉耳朵“胀胀的”或有轻微的“气压变化”,这其实是在密闭管道中,声波抵消的“能量小反应”。声音本质是携带能量的机械波,当主动降噪系统生成反向声波与噪音抵消时,声波的能量不会凭空消失,而会在密闭管道中转化为微量热能。在密闭的耳道内,振动波会轻微升高密闭管道内的压力,人耳的感知非常敏锐,这种微小变化就会让人产生气压感。

入耳式耳机因为耳塞贴合耳道形成密闭空间,空气流通性差,气压变化最明显;而头戴式耳机由于耳罩与耳膜距离较远,空间更大且密封性稍弱,气压感会显著减轻。目前部分耳机通过前后声腔导通设计来缓解气压问题,但暂时无法完全消除,不过这种不适感通常是暂时的,选择合适的耳机类型和降噪强度能有效改善。

02耳道发炎,耳机该不该背锅?“戴耳机久了耳朵又痒又疼”是很多人的困扰。耳机本身虽然是诱因之一,但是真正的“元凶”是这两大因素:

环境刺激:耳道菌群平衡被打破

正常条件下耳道处于干燥、通风、菌群平衡的状态,耵聍(耳垢)能抑制细菌生长。但长期戴耳机却会严重破坏这种平衡:

耳垢堆积:耳机阻挡耳垢自然排出,甚至将其推向耳道深处,堆积的耳垢会吸附灰尘、细菌,成为细菌滋生的温床;

湿热环境:入耳式耳机形成的密闭空间,让耳道汗液无法蒸发,温度和湿度升高,为细菌和真菌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

物理刺激:对耳道皮肤的威胁

摩擦损伤:硅胶耳塞反复插拔时与耳道皮肤摩擦,刺激耳道内表皮的微血管,挤压汗腺,可能造成肉眼难以察觉的微小损伤,破坏皮肤保护屏障;

细菌入侵:长期不清洁的耳塞表面会附着汗液、分泌物和灰尘,每次佩戴都会将这些细菌带入耳道引发感染。

物理摩擦和清洁问题会进一步加剧风险,所以正确使用耳机才是硬道理。

03耳道健康守护指南只要掌握正确方法,降噪体验和耳道健康就可以兼得。

遵循“三个60”原则,给耳朵放假

北京同仁医院耳科主任李永新教授建议:音量不超过最大音量的60%,连续佩戴不超过60分钟,环境噪音超过60分贝时不戴耳机。每用一小时就摘下耳机,让耳道“透透气”。

耳机清洁:定期做好卫生防护

入耳式耳塞每周用酒精棉片擦拭1-2次(注意别让酒精进入耳机内部),头戴式耳罩用中性清洁剂擦拭。耳道清洁别用棉签掏,以免损伤皮肤或把耳垢推得更深。

选对耳机:头戴式更护耳

同等降噪效果下优先选择头戴式,它无需插入耳道,对皮肤刺激更小。入耳式要选贴合但不紧绷的耳塞尺寸,减少摩擦损伤。

警惕耳道的异常信号

出现这些症状要立即停戴就医:耳道持续瘙痒疼痛、分泌物增多(出现黄白色脓液)、听力下降或耳鸣。尤其要注意,睡觉时别戴耳机,否则可能加重听力损伤和感染风险。

降噪耳机本是帮我们隔绝喧嚣的好帮手,只要用对方法,就能在享受安静的同时,守护好脆弱的耳道健康。

来源: 北京科学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