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家:黎健梅
单位:广东省云浮市云安区人民医院
精神分裂症作为一种常见的重性精神障碍,其发病原因与遗传、神经生物学和心理社会因素息息相关,不是大众口中的“疯子”,而是需要科学干预的疾病。它的影响包括患者个体、家庭与社会,在护理中的认知偏差也会阻碍患者康复。了解真实危害和纠正护理误区,帮助患者回归正常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1、精神分裂症的多重危害
对患者个体:身心双重不可逆损伤

在身体上,患者因产生幻觉和妄想容易忽视饮食规律,导致营养不良或暴饮暴食,还可能忽略个人卫生,增加感染和皮肤病风险。再者,患者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可能会引发体重异常、血糖血压升高等代谢性副作用;有些患者还出现肢体僵硬和震颤等反应,从而削弱身体机能。甚至还有患者长期受幻觉和妄想、或不良情绪影响,其自残和自杀行为远远高于常人,无法区分现实与病态感知。

在心理和认知上,疾病会使核心认知功能受损,患者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以及执行功能减退,对生活和判断自主性造成影响;经常出现情绪淡漠,对生活和家人漠不关心,或是暴躁易怒,情绪波动起伏大;部分患者陷入自我认同混乱,逐渐丧失自我认知,滋生无助感与孤独感。
对家庭:经济与情感双重透支
经济上,患者长期治疗需要不断投入药物、复诊和住院费用,再者,如患者需要家人照顾,会使家人因无法全职工作导致收入减少,在双重压力下让一些家庭陷入经济困境。
情感与精力上,由于家属需要长期承担照顾患者责任,监督服药和关注身心变化,还要应对患者异常行为,因此长期高度紧张容易引发焦虑和抑郁等“负担综合征”。最重要的一点是,疾病会引发家庭矛盾,因小事而互相指责,或是忽视患者的情绪等,使家庭关系紧张。
对社会:功能负担与认知偏见的恶性循环
社会层面,主要危害集中在丧失功能和病耻感两者之间。患者由于认知和社会功能严重受损,难以维持正常工作和参与社会活动,部分患者长期需要社会救助,给公共服务增加了负担;同时,社会对精神疾病的误解和歧视普遍存在,多数人对患者视为危险分子,导致患者和家属不愿主动就医,因此延误治疗,促使社会功能进一步退化,形成不敢就医 — 病情加重 — 更难融入的恶性循环。特别注意,少数患者由于幻觉和妄想诱发的冲动行为,这就是没有及时治疗带来的极端情况,而不是疾病普遍症状。这种情况会加深社会偏见,使社会支持难以触达需帮助的群体。
2、精神分裂症护理中的常见误区
误区一:极端化照顾 —— 过度保护或放任不管

有些家属认为患者“脆弱”,就包办所有生活事务,并禁止患者出门与外人接触,因此导致患者生活基本技能丧失,形成过分依赖;还有部分家属因厌烦或疲惫,对患者放弃服药与生活照顾,使患者生活混乱,病情反复,增加自伤和走失风险。实际上,科学护理应该遵循支持而非替代,应多鼓励患者做力所能及的事,及时提供帮助,做到“平衡自主与保护”。
误区二:用药认知偏差 ——症状消了就停药或吃药伤身体就不吃

患者症状有些好转,家属就认为是病好了,自行减药停药。实际上精神分裂症治疗也分几个阶段:急性期、巩固期和维持期。为预防复发,患者症状缓解后还需长期服用维持剂量的药物,如果自行停药会导致病情在短期内反弹,加重患者认知损伤。
此外,还要家属担心长期服用药物会有副作用,转而开始相信偏方。需要明确的是,医生会通过调整方案来缓解药物的副作用,而拒绝规范用药的复发风险要比副作用风险大得多;同时,缺乏科学验证的偏方,不仅没有效果,反而会延误治疗。
误区三:只盯症状,忽视心理支持与情感沟通
部分家属只关注患者是否出现幻觉和服药问题,对心理需求方面造成了忽视。有些患者会因为疾病自卑,家属若不及时沟通,仅叮嘱按时吃药,会让患者感到不被重视,从而抵触治疗;还有些家属刻意回避疾病话题,使患者无法表达困惑,让负面情绪挤压在心里,影响康复。因此,对患者来说,药物治疗很重要,心理上的支持也同样重要。家属应主动倾听患者感受,用通俗语言解释疾病,让患者感受到理解与接纳。
误区四:回避社交 ——怕被歧视,所以不出去
家属因担心偏见,刻意限制患者参与社交,导致患者社交功能退化,加重对陌生环境恐惧和与他人不同的自卑,形成社交恐惧、自我封闭循环。科学做法是:患者病情稳定后,从家庭聚会、小区散步开始,逐步引导参与社区活动、兼职,同时向亲友解释疾病,营造包容环境。
误区五:忽视复发信号,等严重了再就医
精神分裂症的复发是有征兆的,如情绪波动、行为异常和睡眠模式改变等,一般出现在症状加重前1-2 周。家属若忽视了这些信号,等到症状严重时再去就医,不仅让患者承受更多痛苦,还会使治疗费用增加。如发现信号要及时就医,医生通过调整方案来预防复发。
误区六:将疾病等同于性格问题或思想问题
部分家属认为患者异常表现是思想偏激。患者因幻觉拒绝吃饭或因妄想怀疑被跟踪,家属若指责无理取闹,会加重患者自卑与抵触,破坏两人关系。需明确,精神分裂症是脑功能障碍疾病,症状是病理结果,非患者主观故意,家属应从指责转向理解。
误区七:过度依赖医疗,忽视生活护理与康复训练
部分家属认为护理仅需按时吃药、定期看医生,不帮助患者建立规律作息,不引导培养兴趣,不训练生活技能,导致患者即使症状缓解也无法独立生活。精神分裂症康复目标是回归正常生活,家属需帮患者建立规律饮食、睡眠和运动习惯,鼓励参与兴趣活动,逐步训练社会技能,为回归社会打基础。
精神分裂症并非 “不治之症”,其危害大小和康复速度,都取决于能否认清影响、避开误区、坚持科学干预。患者自身要相信康复可期:通过规范服药、参与康复训练、主动沟通,大部分患者症状可有效控制,逐步恢复生活与社会功能。
3、结束语
总之,精神分裂症的应对,需要家庭、医疗系统和社会三者共同帮助,唯有科学指导、互相包容,才能减轻疾病负担,让每位患者在理解与支持中,重新拥抱有质量的生活。
来源: 科普作品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科普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