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谦益 华中科技大学药学院
戴红燕 武汉儿童医院
杨盛力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您是否见过这样的人:
明明年纪轻轻,却总咳嗽、喘得像个“老烟民”;
或者没喝酒、没乙肝,却查出肝功能异常,甚至肝硬化?
其实,幕后“真凶”可能是一个藏在基因里的隐形病——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AATD)。
它不像癌症那样“声势浩大”,却能悄悄损害肺和肝,被误认为“哮喘”“慢阻肺”或“脂肪肝”,因此常年被漏诊。
一、保护肺和肝的“刹车片”坏了?
我们的身体里,有一套保护机制来维持平衡。
当发生感染或炎症时,免疫细胞会释放一种叫弹性蛋白酶的物质,像“清洁工”一样清除入侵细菌。
但这个“清洁工”太勤快了,连自己的肺组织也可能“误伤”。
这时,α1-抗胰蛋白酶(AAT)就像“刹车片”,可以抑制过度活跃的弹性蛋白酶,防止肺泡被破坏。
如果身体里缺乏AAT,刹车就“失灵”了——
弹性蛋白酶疯狂“扫荡”,肺泡变成“破气球”,形成肺气肿;
而生产出来的AAT“残次品”堆积在肝细胞里,造成肝脏炎症、纤维化甚至肝硬化。

二、问题出在基因上!
AAT由SERPINA1基因制造,这个基因位于14号染色体上。
如果它发生突变,就会导致AAT合成异常。
最常见的两种突变是“S”“Z”等位基因。
根据“错误”的组合方式,AATD的严重程度也不一样
PIZZ型:最严重
来自父母的两份基因都是“Z突变”,就像拿到两张“坏说明书”。
身体几乎造不出正常的AAT,容易在年轻时就出现严重肺气肿或肝病。
PISZ型:中度缺乏
一份是“S突变”,一份是“Z突变”,AAT还能部分工作。
多数人症状较轻,但也可能出现轻中度肺或肝问题。
PIMZ型:轻度或隐性风险
一份是正常的“M基因”,一份是“Z突变”。
一般不会单独致病,但吸烟、喝酒、肥胖或糖尿病的人,
更容易发展成慢阻肺(COPD)或肝脏疾病。

三、它并不罕见——只是“被忽视”了!
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虽然属于“罕见病”,但比想象中常见:
在北欧人群中,每2000个新生儿就有1例AATD;
白种人中,约每25人就有1人携带致病基因;
亚洲人群相对少见,但并非没有,中国、韩国、日本都发现了本地特有突变。
许多人多年被误诊为哮喘或慢阻肺。事实上,大约1%~4%的COPD患者其实隐藏着AATD!
四、它会带来哪些危害?
AATD的“攻击目标”主要是肺、肝,偶尔还会“连带”皮肤。
1. 肺的“求救信号”
年轻时就反复咳嗽、咳痰,像“老慢支”;
爬几层楼就喘,哪怕不抽烟也会气短、咳嗽、咳痰,甚至爬几层楼就喘得厉害,
严重时会出现支气管扩张或自发性气胸。
如果再叠加吸烟,肺功能会快速恶化,比普通人提早十几年出现呼吸衰竭。
肝的“无声抗议”
新生儿期:黄疸持续1个月以上(正常新生儿2周内会退),或出现大便颜色变浅;
儿童或成人期:没有乙肝、酒精史,却出现肝功能异常、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
肥胖、糖尿病会让肝病进展更快。
3. 皮肤的“坏脾气”
极少数患者(约0.1%~0.9%)会出现坏死性脂膜炎:
皮肤上长出红肿、疼痛的结节,破溃后流出油性液体。
这种情况常见于PiZZ型患者,需要及时治疗。
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怎么查?
确诊AATD并不复杂,关键是早点想到查!
1.查肝功能、做B超
肝功能指标(转氨酶、胆红素)升高,或B超显示肝脏质地不均、变小、脾大等,都提示肝受损。
2.查肺功能、做胸片或CT
肺功能下降、CT出现“肺气肿”或“支气管扩张”,尤其是下肺叶受损明显,要怀疑AATD。
3.抽血查AAT水平
血中AAT低于 1.1 g/L 就需警惕;若低于 0.5 g/L,多为重度缺乏。
4.做基因检测(确诊金标准)
口腔拭子或抽血即可检测,判断是否为PIZZ、PIMZ等突变类型。
5.肝活检(必要时)
评估肝脏损伤程度和纤维化程度最可靠方法,对AATD患者肝活检可能不是必需的检查手段,但仍是诊断AATD相关肝病的金标准。
一句话总结:AATD筛查“三步走”
抽血 → 查影像 → 看基因,早筛查,早保护肺和肝。
五、得了这病,还能正常生活吗?
当然能!
虽然AATD无法“根治”,但只要早发现、早干预,很多人都能与它“和平共处”。
1.护肺“四件套”
(1)戒烟(包括二手烟!);避免粉尘、油烟、化学烟雾,做饭时开油烟机、必要时戴口罩;
(2)接种疫苗: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每年接种;
(3)AAT补充疗法:每周静脉输注一次AAT(60 mg/kg),能延缓肺气肿进展,提高生存率;适合补充治疗的条件包括:18岁以上;PiZZ等重度缺陷型;AAT低于57 mg/dL;已戒烟;肺功能检测有气流受限证据。
(4))肺移植:应遵循针对其他晚期肺病患者的指南,选择接受肺移植的AATD患者。
2.护肝“三字经”
戒、控、防。
戒酒:酒精会加重肝损伤,即便“少喝”也不行;
控体重:BMI维持在18.5~23.9;
防感染:接种甲肝、乙肝疫苗,避免病毒叠加伤肝。
新兴治疗:希望正在路上
科研团队正尝试利用RNA干扰技术(如fazirsiran),抑制异常AAT的生成,减少其在肝内堆积。
定期随访,防患未然
患有AATD的朋友要学会主动管理健康:
每年查肝功能、血常规、凝血功能;
如已出现肝硬化,每半年查甲胎蛋白和腹部超声;
注意休息、规律运动,避免感冒、熬夜;
家族成员建议进行遗传筛查,早发现早预防。

小结
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是一种被严重低估的遗传性疾病。
它不会“突然发作”,而是慢慢侵蚀肺与肝。
只要认识它、筛查它、管理它,
“隐形杀手”也能变成“可控的慢友”。
记住三句话:
早筛查,早保护;
不吸烟,不喝酒;
有症状,别拖延。
参考文献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软骨发育不全等86个罕见病病种诊疗指南(2025年版)的通知https://www.nhc.gov.cn/yzygj/c100068/202507/5b3f41180a42465eb9eec34597bacaf2.shtml
来源: 大学生快乐科普驿站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大学生快乐科普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