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悄然来临。中医讲“寒主收引”,此时人体阳气内敛,脾胃作为“后天之本”最易受寒邪侵袭。如何守住脾胃防线?且听“霜降养胃经”。

一、霜降胃肠发病机理
《黄帝内经》有云:“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冬伤于寒,春必温病”,而现代临床发现,霜降时节的胃肠问题,本质是“寒湿夹杂+阳气不足”的双重暴击。
从气候看:北方冷空气频繁南下,南方暖湿气流尚未完全退场。这种温差大、湿度波动的环境,最易导致人体脾胃功能紊乱。
从体质看:现代人普遍存在“脾虚底子”,长期熬夜耗伤脾气,外卖饮食损伤胃阴,压力过大影响肝气疏泄(肝郁克脾)。

二、慢性胃肠炎的“危险信号”
典型症状:上腹隐痛/胀满(饭后加重)、嗳气反酸、食欲减退;大便异常(腹泻与便秘交替,或黏液便、不成形便);晨起口苦口臭,舌苔厚腻发白。
预警信号:突发剧烈腹痛伴呕吐(警惕胃痉挛或肠梗阻)、柏油样黑便(可能消化道出血)、持续低热(提示炎症感染),需立即就医。
长期发病后果:黏膜反复损伤可能进展为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胃癌前病变);肠道菌群紊乱会降低免疫力,诱发过敏性肠综合征、营养不良,甚至影响情绪(中医称“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则心神失养)。

三、未病先调,中医“三防法”
▶防“寒从口入”:吃对是关键
温养脾胃食材:首选小米(健脾和胃)、山药(补脾肺肾)、南瓜(富含果胶保护黏膜)、生姜(散寒暖胃,可煮姜枣茶:生姜3片+红枣5颗+红糖1块,晨起饮用)。
忌口清单:生冷瓜果(如梨、柚子、西瓜)、辛辣刺激(火锅、烧烤)、油腻厚味(油炸食品)、寒性饮品(冰咖啡、冷饮)。
▶防“温差偷袭”:穿暖+护脐
外出遵循“三层穿衣法”:内层透气吸汗,中层保暖,外层防风。特别注意腹部、后腰、足踝三大“寒邪入口”——建议佩戴护腰,穿高腰裤遮住肚脐,睡前用艾草泡脚。
▶防“情绪伤脾”:疏肝即护胃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调畅气机”,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导致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表现为胃胀、打嗝、反酸)。建议霜降后多晒太阳,练习"嘘"字诀(缓慢发"嘘——"声,配合深呼吸,每次6次,疏肝理气),或按揉太冲穴(足背第1-2跖骨间凹陷处,每侧按3分钟),缓解压力。

四、肠胃急救指南
若出现急性腹痛、频繁呕吐腹泻,可按以下步骤处理:
(1)禁食禁水1-2小时,若呕吐缓解,可少量多次饮用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
(2)热敷止痛:用热水袋热敷中脘穴(肚脐上4寸)、天枢穴(肚脐旁2寸),每次15分钟,缓解痉挛。
(3)及时就医:若出现以下情况,立即前往医院:持续呕吐超过24小时、腹泻带血或脓液、意识模糊、老年人/儿童/孕妇等脆弱人群出现任何不适。
霜降不是终点,而是“藏精蓄锐”的开始。守住脾胃这道“生命防线” ,才能为冬季进补打下基础。

来源: 小夫科普